杨立新
[摘 要]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放声朗读、技巧分段、缘本引导、瞄准关键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能力;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12-02
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新课标也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语文考试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都有一个板块叫作“阅读理解”,而且占分较多,对于语文成绩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放声朗读,整体感知
语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根本上来说,缘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它不同于数学学科的要求。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它并不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语文学科就不一样了。教材若干年就一换,近年来更是全面停止人教版教材的使用,换了部编教材,课文变了,但是培养理解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变。
要理解一篇课文,还是应该以朗读为切入点。要重视朗读这种读书方式。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行了。可是学生的正确解题能力从何而来?没有理解文本,想要正确解题就是痴人说梦。也有的教师认为,理解也可以通过默读的形式进行,不是非要朗读。默读当然也很重要,在考试环境下,只能通过默读进行理解,但是并不能说通过默读能更好地进行理解。朗读的时候要做到字正腔圆,放开喉咙,读出感情,这是一个多重感官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在获得文字意义的同时发出了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加强了人体自身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朗读也更能够集中朗读者的注意力,激发朗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从头到尾地朗读一篇文章,在兴致勃勃之后,就会得到无穷的乐趣。这个时候再进行必要的整体感受,学生就能够容易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技巧分段,把握结构
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对于文章讲什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认识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人,关于他的什么事情,或者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种认识虽然不是很明确,不是很细致,但是它比较完整,能够体现文章的重点。而如果要进一步去理解,就必须进行分析。而分析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构,如开头、结尾、各部分的层次等等。例如,在朗读《说和做》这篇文章之后,就引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进行分段。学生因为前面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明确了分段的标准,很容易就可以把文章的1—7自然段分为一个部分,把8—9自然段分为另一个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章段落的划分都那么简单,有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分段技巧进行准确分段,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文的段落结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进行分段,《植树的牧羊人》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秋天的怀念》可以按照事情的变化来进行分段……总之按照内容要素的转变进行分段,把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地点的同一件事情分为一段,发生了变化的就另外分段,这样文章的层次就很容易把握了,层次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更加明晰了,理解就更进了一层。
三、缘本引导,深入思考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喜欢人云亦云:教参上说什么,就是什么;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上面写什么就教什么,而不去推敲一下,为什么是这个结论。这样就导致在上课的时候鹦鹉学舌,生搬硬套,从而导致了学生理解的不深、不透。
例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引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那首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的作用时,很多教师就简单地照着课件上说:“这是邓稼先的写照,表达了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这样讲解其实也没错,但是仔细想想,这个答案从何而来,总不能说是课件上这么说的吧。
这就是脱离了文本,空对空的填鸭式教学,这是语文教师的大忌。课件上的文字可以看,但绝不能够照抄照搬,而是要深刻地去思考,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要体会这首歌曲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联系邓稼先的事迹去思考,进行仔细的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思路就是“缘本引导,深入思考”。
与此类似的,对于这篇文章开篇引用的《吊古战场》,教师不要有畏惧的感觉,觉得古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教师要耐下性子,慢慢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让他们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环境的荒凉,然后联系邓稼先的工作场所和精神进行研究,这样准确地理解掌握这个内容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四、瞄准关键,精准发问
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好。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设置主问题和各種小问题,让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瞄准关键,精准发问,进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经常会参考教学参考书或者一些备课资料进行备课,这不是说不可以,只是说,资料仅仅是用于参考而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主张,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而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例如在《学和做》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学习目标“体会闻一多先生高贵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思考:“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与文章的标题有什么联系?”然后明确:“其实就是讲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在说与做上面的异同,而这些特点反过来又更好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精神品质。”接下来提问:“闻一多作为一个学者,他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是怎么取得的?他为什么如此努力治学?”经过这样的层层提问,文章的主旨就慢慢地被挖掘了出来,学生在笔者的组织引导下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语文教师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寻找方法带领学生不断前进。这里的放声朗读,整体感知;技巧分段,把握结构;缘本引导,深入思考;瞄准关键,精准发问只是笔者的一些初步的见解,相信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