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主题 讲好中国故事

2019-10-14 11:58戴世锋陆乔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中国故事

戴世锋 陆乔羽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经历了模仿苏联的道路、曲折的探索道路、严重的受挫之路,再到改革开放之路。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实现教学中知识点的统整,深化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以“主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试图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涵养其家国情怀。

[关键词]时代主题;中国故事;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01-03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走的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又克服了苏联、朝鲜等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弊端。中国道路彰显独立自主、符合国情,不盲目追随西方的道路。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为例,具体阐述中国道路的历程,以期从历史必然性方面理解道路自信,在国际比较中坚定道路自信。

一、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一)时代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新的发展理念方面,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中提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节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概述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归纳来看,主要有四个学习要点:了解1956年前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了解1957年后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发生的严重曲折,认识这些错误的性质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这段时间内尽管发生了严重的曲折,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认识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基于主题的教学内容建构

主题一:中国道路与道路自信

过渡时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是以发达资本主义为起点的,是直接过渡的理论。而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以落后国家为起点,是迂回过渡的理论。斯大林执政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抄照搬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1.1949~1957年:模仿苏联道路

在这一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该时期接受苏联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军事上封锁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仿效苏联模式是一种必然的代价,所以,中国共产党自最早时期一直遵循苏联模式。“在当时,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和方法由共产国际的代表输进了羽毛尚未丰满的党。”

中国当时一方面经濟发展较为落后,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受国际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并从经济上保障国家的独立和国防的安全。斯大林模式是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这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在1949~1957年,苏联对中共政策和中国社会的影响存在于方方面面。

2.1958~1965年:曲折的探索道路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采取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态度,这在国际上引起震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坚持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探索道路的开始,它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1958年,毛泽东等人大力推行“大跃进”计划,用以代替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采用的从苏联引进的发展策略。毛泽东把“大跃进”设想为摆脱苏联发展模式束缚的一条出路。中共八大二次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其中,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中心环节。为此,发动“大跃进”,生产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当时人们认为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人民公社开始在农村建立。到1960年,“大跃进”导致经济遭到空前灾难,而苏联突然取消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这一行动对中国的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1963年开始,毛泽东通过一系列的论战文件阐明苏联已经堕落为“修正主义”。

总体而言,发展中出现的困境以及对苏联模式的不满,引发中共去探求新的发展道路。“大跃进”以“多快好省”作为衡量标准,藐视技术规范,而且事实上,只有“多快”,没有“好省”。例如任何敢于冶炼的团体都可以使用“土法”炼钢。数量惊人的虚假报告使中共对国家现实产生严重误判。

3.1966~1976年:严重的受挫之路

在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种种曲折以及对“大跃进”等灾难性后果认识不足等结合在一起触发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大大低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水平,农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 2.3%,按人均计算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不足1%,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1966年至 1976 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只增长 1.9%,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则下降了 6.6%。“姓社姓资”的争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造成了巨大损失,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纵观中国革命与探索时期,中国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从1949年10月到1976年10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历经曲折,但仍取得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倡导平等而非输出模式,追求和平发展,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若干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准则,所以才能在十年动乱后很快地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

主题二:生态文明

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大跃进”时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毛泽东更强调人定胜天,已有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受到了批判和否定。后来,毛泽东认识到自然和人的作用是相互的,1956年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20世纪60年代,中央对乱砍滥伐和工业污染等造成的破坏进行补救。“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粮为纲”政策再度推行,环保措施基本无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生态破坏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具体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某些物种灭绝等等。这种过快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做法,使得资源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为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有: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设计

“主题探究”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统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而史料教学是围绕一系列“主题探究”进行的。实施史料教学的三个层次是:选择贴近课程内容的史料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历史认知能力;选择多维度史料让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历史本质揭示能力;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训练,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或工作、生活中。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1949~1976年這一时期道路的变化来进行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一:中国道路与道路自信

从1949~1957年模仿苏联道路到1958~1965年曲折的探索之路,再到1966~1976年严重的受挫之路,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一  毛泽东以十足的斯大林主义的方式,把迅速工业化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苏联出现的现成的、表面上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总的说支撑着中国的精英和社会对官方政策的信心。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材料二  截止到1956年,政府完成了私人工商业的改造,农业也实行了合作化。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和管理的工具,是从苏联整套照搬来的。中国重视机械和钢铁的经济战略,实际就是30年代斯大林为俄国制定的发展战略的翻版。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

材料三  毛泽东把“大跃进”设想为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的束缚的一条出路,力求放弃苏联模式……但中国的新战略实际上并未放弃苏联模式,更确切些说,是力图造成一种能让人接受的对苏联模式的适应性。其结果便产生了“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即希望既采用现代手段也采用传统的或土生土长的手段来获取更多、更快、更好的成果。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主题二:生态文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当时的生态造成了哪些影响?新时期我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二)教学建议

1.从基本内涵出发认识中国道路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经过比较做出的正确选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基本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才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我们要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

2.从历史必然性理解道路自信

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3.在国际比较中坚定道路自信

与美国、欧洲等国相比,中国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与苏联、朝鲜等国相比,中国道路克服了其社会主义道路的弊端。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也不一而足,就国内面临的困难而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严重,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增大;国外方面,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重返亚洲”、扶植反华势力等,对中国采取了遏制手段。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见证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参   考   文   献   ]

[1]  詹宏伟,郭学军.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主体论与中国道路[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78-82.

[2]  陈晋.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J].党的文献,2013(2):22-33.

[3]  陈晋.中国道路怎样走[J].党建,2013(5):28-30.

[4]  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  公方彬.中國梦为何选择中国道路[J].党建,2013(5):31-33.

[6]  李海荣,吴海清.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N].人民日报,2013-5-15.

[7]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中国故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