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诗歌的吟诵研究

2019-10-12 14:19何秋铣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吟诵

何秋铣

摘要:本文结合丝绸之路诗歌的内容特点和思想内涵,探讨了丝路诗歌的吟诵技巧及方法,指出沿着丝路追寻诗教遗迹、沿着丝路吟诵古典诗篇,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诗歌;思想内涵;吟诵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永歌,即今日所言之吟诵,它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扬。丝绸之路话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热点,研究丝路诗歌,并以此为契机推广吟诵,将使二者相得益彰,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丝绸之路诗歌的内容特点

(一)描绘壮美自然风光

丝绸之路沿线地域辽阔,地貌奇特,冰川雪峰、草原森林、沃野绿洲、沙漠戈壁、长河深湖等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多姿多彩。诗人的足迹遍布各地,运笔描绘天山逶迤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描绘大漠苍狼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西北苦寒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二)体现异域民族风情

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各具魅力。体现异域风情和民族交融的诗歌数量众多,如“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依稀可见胡旋舞女体态轻盈、载歌载舞的情态,西域风情如犹耳目。“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似可窥见民族交往之深,民族融合之荣。

(三)蕴含悲壮边塞风骨

边塞苦寒,可自古以来却是军事要冲,民族聚居众多,战事频繁紧张,这给边塞丝绸之路染上了一层肃杀悲壮的气息,因此丝绸之路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蕴含着一种雄浑壮阔、悲壮苍凉的边塞风骨:表达雄心壮志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边关怀乡有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戍边卫国之苦有如“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等等。

(四)表现繁荣商贸盛况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是中国历代王朝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贸易繁荣,有不少诗歌都表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盛况。张籍的《凉州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甚至和中亚、欧洲的丝绸贸易情况。

二、丝绸之路诗歌的思想内涵

面对如此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丝绸之路诗歌,以吟诵之法感悟其内涵,感知其魅力,无疑是走进丝绸之路诗歌,进而传播丝绸之路文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中国诗教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吟诵有利于把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其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爱国主义精神

吟诵是回归传统的诗文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声情并茂地吟诵这些赞美祖国山川风土、充满远大家国情怀的丝绸之路诗歌,可因声会意,以声抒情,在吟诵中受到感发和熏染,在潜移默化中体悟诗歌的内在精神,提升审美感悟能力,促进人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建构家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实现诗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

(二)历史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交往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诗歌不仅是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是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千年以来丝绸之路沿线悠久而繁荣的历史文化,以文字的形式见证了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盛况抑或沧海变迁。吟诵这些诗篇,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在字里行间体味、感悟、学习、继承、弘扬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促进民族团结

丝绸之路沿线自古以来就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以来相互交往、融合,形成了多民族交融的文化特色。丝绸之路诗歌中的许多诗歌体现了地域特色,描写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吟诵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诗歌,可以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促进民族团结。

三、丝绸之路诗歌的吟诵技巧及意义

吟诵能够因声达情,以声传意,真切地领会诗文中的声律、气韵、章法之美。丝绸之路诗歌的吟诵也要遵循近体诗吟诵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主要规则。

(一)分析诗歌的平仄结构

古代诗歌尤其格律诗都有一定的结构和节奏,它包含在诗歌平仄中。不同的平仄结构组成了不同的声调,由此产生不同的节奏效果。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为首句平起平收式七言绝句,诗中“白”“一”“笛”“不”“度”“玉”六字为入声字,除了第三句是第五字拗第六字即第五字本该用平而用了仄、第六字本该用仄而用了平之外,其他诗句皆严格依格律创作,所以可分析其平仄结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析平仄声调是我们找出诗歌节奏的前提。所谓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规则即根据平仄来定,吟诵时,平声字要适当拉长来读,且音调要低,反之仄声字就要短读且音调高,韵字则需读得更长。

(二)划出顿挫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更多取决于吟诵时对于平声字的长读,一句诗中如当第二、第四或第六字为平声字时,就要长读。分析出平仄后,就可以据此划出诗句的节奏。如《凉州词》的节奏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了节奏,诗歌吟诵就会表现一种韵律之美,这正是吟诵的优美之处。

(三)特别的入声字

“入派四声”,今无入声字,古诗词中的入声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读音也不同于今天,吟诵时要体现出来。古人作诗,乃据古时四声而作,吟诵时把入声字正确吟出来不仅符合诗歌本来的韵律,且能够体现出声调之美,古人有言:“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声调中包含着情感的抒发,“直而促”的入声,在吟诵时更能体现诗歌的情感。

《凉州词》中的“白”“一”为入声字,吟诵时短促,好像一开口便要戛然而止,无形中加快了诗句的节奏,令人感受到黄河自白云而下的苍莽,孤城坐落于崇山峻岭的荒凉。最后一句“不”“度”“玉”三个入声字連用,瞬间加强了语气,吟诵时气势连贯,古代西北边疆雄伟壮观而又荒凉萧瑟的景象随即浮现在脑海中,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也表达了诗人对常年驻守于此的将士的深切同情。

丝绸之路诗歌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有对边塞风光的诗意描绘,对边塞风骨的尽情表达,对异域风貌、民族风情的独特书写,将丝绸之路文化流传千古,将古丝路风情尽展无余。吟诵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熟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从文本出发,寻找丝绸之路的诗教痕迹;同时,以身践行,在今日的丝绸之路推广吟诵,传承诗教。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毛诗传笺[M].(唐)陆德明音义,孔祥军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8.

[2]陈少松.古诗词吟诵研究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徐健顺.我爱吟诵[M].桂林: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15.

[4]张克复.丝绸之路诗词选[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史,2018.

[5]徐兆寿,闫倩.丝绸之路上的诗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吟诵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分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