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榕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着与生俱来学习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达成这些需要就必须结合“人本主义”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挖掘教材及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寓教于乐,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演绎课堂精彩。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尊重 赏识 激趣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11-02
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是不言而喻。所以每个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打破自己的权威,不再强调“师道尊严”。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信任、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体育技能、体能较差,还应时时、处处鼓励他们。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也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学生愿意跟老师交流,愿意把老师当成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沉浸在师生交流的快乐之中,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情知交融。
二、创设情境、感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易分散、易受有趣的事物吸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将游戏引进课堂,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情境中,还可以利用宠物、玩具、图片,手势、动作、表情等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中达到入趣、入情、入境。啟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的技能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跑、跳、走的动作:小马跑、青蛙跳、大象走、蝴蝶飞等。学生模仿动作的同时,还可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这样极易触发学生的灵感与生活经验,感受体育学习的极大乐趣。
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造。如教学《前后滚翻》《障碍跑》《跳山羊》等知识技能之后,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可以设计做“小侦察兵”的游戏,以“汶川大地震”为切入点,引导小学生大胆猜想、再现生活情景。当时灾情十分危急,侦察兵是怎样克服艰难险阻,爬山、涉水、过独木桥的?适时利用体操垫、山羊、呼啦圈、安全锥等这些体育器材展示自己的体育技能。小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参与创造中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虽然每个动作做得各不相同,但却有模有样、形象逼真。这样教学就会让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外结合、终身体育。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之外,还应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每天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发乐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增强小学生的体质。
四、激励评价、体验成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体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教师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那么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驱力。
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改中评价的主旋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评价得体,学生劲头十足,思维空间扩大,对知识掌握得好;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兴趣,郁郁寡欢。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积极评价时不要各啬表扬。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能行!”、“你能再来一次吗?”、“谁愿意帮助他?”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观念,激发学生想学、好学、乐学的热情,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与发展,引导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参与。米卢以“享受足球”的理念,带中国足球队首次冲出亚洲,冲向世界杯。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以“享受体育、享受健康、享受快乐”的理念,引领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体育。在课堂教学上演绎精彩,让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为小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