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娃
【关键词】 数学教学;概念;引入;形成;巩固;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64—01
概念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基石,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概念教学是一切知识传授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在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搞好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唱好下面“四部曲”,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教师先把一個由四根小棒钉成的长方形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回顾长方形的概念,然后把该长方形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再观察,并试着说出长方形变形后的特点。通过对比,学生能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信息辨别和知识概括这两个过程形成,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教师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辨别不同正、反例的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三、概念的巩固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巩固所获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记忆。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后,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以加深理解。当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后,让他们列举例证,进而并把概念具体化。
如,学习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四、概念的运用
正所谓“学以致用”,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即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样能使知识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这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要经常把生活中的实例引用到课堂中,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如,在教学“众数”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每个月的工资是8500元,两个部门主管每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下面15个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2500元。请问是要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就能把学过的这三个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学数学的同时去用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概念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概念教学的各阶段要贯穿起来,不能截然分开。引入概念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运用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