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019-10-07 12:26苏赞界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口诀长方体素养

苏赞界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落实数学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互“迁移与融合”,从而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凭借自己已有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地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主动学习,进而解决问题。

一、情境创设,培养会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会提问题开始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会答,更重要的是要会问、敢问。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其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时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既有现实性和探索性,又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发现、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先对教材第77页进行自学,并要求对例3进行自己的理解,完成习题,随后,笔者在阅读课本提示文字后问:“通过自学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下列问题:1. 文中标红底的这句话为什么要加“同时”二字?2. 为什么要“相同的数”?3. 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不能同时乘以或除以0?……笔者接着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共同讨论,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数学式子、讨论可能的规律。最终学生不但弄清了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新学习的口算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有关知识初步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实践体验操作,培养解决能力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环节,在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认识与感知,从而促成学生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正是通过一步一步地操作活动并从中获得有关客体的表象,进而总结规律上升为理性认识。人的思维过程是从形象过渡到抽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让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操作、体验让认知作用于学生大脑,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判断、概括和综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探求问题和寻求结论。

小学大部分数学概念和规则(包括运算法则、运算律、性质、公式等)的教学,多采用“感知材料—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归纳提炼—抽象概括”的路径来进行的。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借教学中的课例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三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对长、宽、高及搭成后的体积的数据进行填表记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他们发现这三个长方体的相同点,都是把每排个数(长宽)、有几排(宽度)和有几层(高度)的数据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個长方体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很容易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搭一搭”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搭一搭这一过程,从而来验证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立体图形能否搭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在搭一搭、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体验选择、排除、还原立体图形的过程;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营造和谐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师生关系相处融洽,课堂教学气氛处于和谐、平等状态,这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往往开始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要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充分地表露出来,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保持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一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在教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就会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敢于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就能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实践,有目的地去研究一些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巩固口诀环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1. 转盘计算游戏,转动转盘随机出示算式,再给学生计算;2. 欣赏,算七言唐诗的字数;3. 阅读古代医学与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出示我国医学认为7与年段的划分:幼儿期,1×7;儿童期,2×7;少年期,3×7;青年期,4×7;中年期,5×7;更年期,6×7。整个练习设计遵循“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层次性”的原则,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主动熟记乘法口诀。这样的生活实例,有学习中的知识,有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乘法口诀的用途,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还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更深刻,而且在实际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创新技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出更多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口诀长方体素养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口诀与加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口诀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