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访学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10-07 12:26田茂刚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智力笔者教材

田茂刚

2018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为中国而教”组织的香港访学活动,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香港中小学教育的精致化、多元化、国际化及其生活化趋势,也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下面笔者将从三个角度来反思笔者所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现状,后与香港中小学教育的对比中找寻差异。

教材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在参观完香港中小学校园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教材在学校教学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以访学的几所学校为例,其教材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校本性。以教师自行编制的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文本内容。二是生活性。学校编写的教材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为目标,教材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如在圣道学校看到的家政课堂、园艺课程等。三是系统性。教材并不是单一的书本,而是将校园文化、学生成长和社会需求统一结合起来的一个系统化的课程,每一处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香港中小学的教材特点,以笔者所教学的农村学校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首先,校园文化即为教材。在农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校园的选址、装饰和布局都可以用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来源,一所学校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生活资源即为教材。大自然是最好的研究素材,其丰富的户外资源便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美育修养等,可以在写自然实地景色中理解散文和诗歌的意境。最后,教材的多元化整合的解读。当前,农村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多元解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讲述小学语文课文《坐井观天》时,抽象出来“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的课文主旨。可以借助教室环境,从窗户和操场两个视角观察大山,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材在学校教学中应具有五重性功能:一为基础性,教材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依据;二为示范性,优质教材是衡量学校教研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三为生命性,对教材的合理解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人性的光辉,对教材的有效开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乐趣;四为引领性,教材引领着国家主流意识、学校教学成绩和学生个体成长;五为整体性,教材可以起到教学、社会等多方面的联动的作用。

书本成绩之外什么素养最为重要?

香港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素养有怎样的要求呢?基于访学过程,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值得重视,即创新力、生活能力和多元视野。

青年会书院的STEM课程,提出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创意,追求知识和传授技术;学生的基本任务是整合各科目所学,并在解决教师所设的难题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及技巧;在观摩创科实验室时,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魔幻水樽和书写电脑程序,这些都是教育创新力的体现。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小学的参观中,学校对学生的饮食结构有专业的研究,合理配给学生的饮食食材与食量。特殊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会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真正落实教育即生活的目标。多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多体现与国际化接轨,如美国篮球文化体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寄宿计划、美国创意思维世界赛等,这都意在培养学生的多元视野。

香港中小学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让笔者反思在书本成绩之外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呢?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等八项能力。笔者认为,书本之外的素养培养要让学生能够应对未来智能化时代的需要,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生存力和创造力,而这两者又可统归于生命力,也是“水”的哲学。

根据水的状态来看,汇小流成江湖,这需要培养学生“大度包容”的心态;水行云一气、从善如流,这需要培养学生“智慧沟通”的能力;水遇热蒸发、径流下渗、遇冷凝固,这需要培养学生“以变求生”的能力;从奔流不息,到一路向前,对未知总保留着好奇与行动力,这需要培养学生“探知探求”的能力。上述的四个方面,前两者是生存力的体现,后两者是创造力的体现,而最终也要像水一样,既保持一种豁达的生命状态,又活出一种智慧的生命高度。相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这也是落实四个学会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处的重要体现。

农村学校如何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在访学过程中,笔者还观察到以下几个现象:一是井然有序的公共交通乘坐情况;二是浓厚的纸媒阅读氛围;三是丰富多样的学校社团活动;四是学校重视饮食上的营养搭配,并定量供给;五是课程设置服务学生的多面化成长,很好地体现科技和生活的结合。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观察,笔者认为农村学校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改进和完善。

1. 强化学校的义务与职责。据笔者观察,多数农村学校制订了详尽而细密的考评方案,过分强调应试成绩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忽略了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素质训练的拓展活动,部分学生迫于应试压力,早早形成了厌学、恐学的心理。失去了教育的真实目的和固有温度。在香港地区,走进学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充满生机,凸显平等、多元化的学校氛围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体现在校园课程的设置和饮食文化等成长资源中,学生在学校呈现出的是一种乐学、善学、勤学和享受学习的场景。因此,农村学校要发展,需要明确学校的任务与职责,优化办学理念与方向,不恪守唯成绩论,不停留在形式办学,而是创新办学形式,盘活校园文化,真正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在实处。

2. 搭建有效网络学习空间。当今世界正处于高速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中,各类新技术日新月异,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被动学习或者不懂得有效发挥网络等学习媒介的功能,易造成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面临着信息闭塞,理念陈旧,方法呆板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据笔者观察,基层农村学校存在四种现象,一是缺乏多媒体等信息化工具,教师有劲无处使;二是具备的信息化平台,很多教师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三是信息化工具仅作为上级检查的门面,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四是信息化课程形同虚设,课堂效率不高,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这四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这一症结。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育部门需强化各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提升教师视野,构筑精细化的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师素养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3. 设计多元教育教学课程。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在硬件设施上有所欠缺,但发挥好农村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必然也会形成一道道教育盛景。访学香港,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拥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成果。回顾农村学校,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好教师的个人专业优势、学校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开发出适宜的优质的教学课程。例如,“一颗种子的成长”可以是一堂生动的生物课程,可以是一堂生命探究课程,也可以是一堂优质的写作课程,还可以是一堂文学演讲课程。近年来,一些师范毕业生投入基层农村教育事业中,运用新时代教育思维,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地开发出新型教学课程,如航模课程、自然探究课程等,这些都丰富了课程的形式,促进了农村学生思维的开发,为教育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

4. 利用公益力量助推学校发展。当前,有许多公益机构都参与到支持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事业中,如马云乡村教师计划,“为中国而教”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真爱梦想基金会等,他们都會提供免费师资培训的机会,助力教师“走出去”成长,也会提供部分资金“引进来”优质资源完善校园配套设施。另外,还有很多公益团队为乡村教育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或教师培训机会,他们为丰富乡村课程,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与平台。如何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引进外部优质资源,这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统筹规划和青年教师锐意进取的精神,以自我的榜样力量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去获得公益项目的支持,共同改进农村办校的困境,促进农村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善。

今天的农村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学校是社会秩序的共筑者,是学生个性的培育者,是家国情怀的塑造者,要做好这些需要理性地、深度地分析教材、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是包容借鉴的过程,更是持久探索的过程。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南郑中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智力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