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中汉语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2019-10-06 03:34谭瀛
文理导航 2019年28期
关键词:吟诵古诗文汉语

谭瀛

【摘 要】在西藏开展吟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实录的形式呈现吟诵教学的优势,即突破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析诗—总结—背诵”的传统模式,通过把握古诗文的声韵规律,先诵再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一以贯之的“吟诵”把学生带进盎然的情趣氛围之中,鉴赏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苦不堪言的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怡情悦趣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汉语;古诗文;吟诵

近几年来,吟诵教学在内地学校课堂方兴未艾,实践结果丰硕,但对西藏仍是未开垦的处女地。零基础、零起点,也正是填补空白的最佳契机。西藏民族学生对声韵、音律、节奏等与生俱来的敏感度,正好契合了中华传统吟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特点,在西藏开展吟诵教学得天独厚。示范课《蒹葭》是笔者将吟诵运用于古诗文教学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使我们看到了吟诵在西藏高中汉语教学中的无限可能。

班级:拉萨市北京中学高一藏文班

实录:

一、渲染诗境,吟诵导入

新课导入:

师:这是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你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唐调吟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深秋的清晨,走近那长满芦苇的河畔,去品味那一丛醉人的《蒹葭》。

二、品读诗语,吟诵映像

问题:以“我仿佛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进这首诗歌,走进这幅画面,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到了在芦苇荡的尽头,伫立着一位美丽的女子。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芦苇?

生:这是一片浩浩荡荡的芦苇,风柔柔地吹,芦花轻轻地动,这是一种清远飘忽的意境。

师:文中哪个词传递给你们这么多信息?

生:蒼苍!

师:请一位同学试着读这句,把芦苇的浩荡读出来。苍——苍。两个字之间声音拖长一点但不能断。

生读:蒹葭苍苍。

师(范读)

生再读:蒹葭苍——苍——

师:同桌之间说说两句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更有情感。

师:我们全班同学读第二句,感受和第一句的不同。

师:将“苍”字拉长读,有一种惆怅苍茫的感觉,脑海中马上形成了一幅画。苍苍,拉长音调,仿佛看到风吹过来芦花飘荡的感觉。苍苍,形容很大一片。白露为霜,在芦秆上结成了霜花,白茫茫的一片,很美!

师:想想看,我们还在哪首诗歌里学过“苍苍”二字?

生:《敕勒歌》,齐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动情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什么感觉?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高天底下、辽远苍茫的草原。

师:同学们,再回到《蒹葭》,第一句读得很急促,就没有那种繁茂的感觉,缓慢、延长、低沉,才能将芦苇的苍茫、惆怅、凄美传达出来,这也是古代诗文唯一的诵读法:依字行腔,拉长了音调来读,苍押ang韵,这个韵部的特点是高亢壮阔或缓慢低沉。(ppt出示)我们再一次齐读第二句,一起感受双声叠字的韵味,一起感受芦苇的苍茫与浩荡。(师示范,生读)

三、鉴赏诗美,吟诵传情

问题:以“我依稀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师:同桌之间交流2分钟,再来回答。

生1:我听见了水流缓缓的声音。水流的声音还夹杂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怎么样?

生2:作者应该很悲伤。

师:虽然在河的对岸,但伊人在不在?主人公坚信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河对岸,尽管她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在水一方,但他非常坚信自己追寻的伊人就在河对岸。她的心情是悲伤的吗?

生3:激动兴奋。

师:主人公内心是激动的、兴奋的、满怀憧憬的。

师:这种憧憬,体现在哪一个字上。(ppt放大“在”字)

(师提示关注“在”字,并以上扬的语调和手势引导学生)

师示范,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假如我要在这个句子中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ppt出示)

生1:“啊”。

师:怎么读?

师:这个字不能发得太响亮,因为是发自内心的默默的追寻,暗暗的惊喜与憧憬。(师示范)

生读。

师:你会读心,你最懂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师:请全班同学读第二句(加“啊”字句)。原诗没有“啊”字,请男同学再读原句,读出这种默默的幸福、憧憬,全班齐和。(ppt出示)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河的对岸,心中无限的憧憬,这样的心情听到的水声是欢快的。

师:看第二句,(ppt出示),主人公还是那样幸福吗?

生:自己喜欢的人刚要靠近时又离得很远,始终无法靠近,这是一种焦急的心情。

师:哪一个字体现了焦急、无奈?

生:宛。仿佛,好像的意思,想追寻的伊人无法得到,此时,他的内心情感是淡淡的惆怅和失落。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将这个“宛“字读轻一点,再来一次。

(生再读)

师:淡淡的惆怅就出来了。

师:下面请大家一边想象诗中的场面,体会主人公的心情,一边听老师吟诵。

(师吟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师:这里介绍一些吟诵的知识。在一首诗里,韵决定了一首诗的风格和意境。换韵意味着诗人的情绪在发生改变。这首诗第一章押的是“阳”韵:“苍、霜、方、长、央”,“ang”,是一个开口度很大的韵,表达的是开阔辽远的意境;第二章押的是“支微”合韵,“凄、晞、湄、跻、坻”,开口度是扁的、小的,表达的是凄婉忧伤的情绪;第三章押的是之部韵,“采(古音念ci)、已、涘、右(古音念yi)、沚”,开口度也是小的,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思。韵是诗歌的灵魂,从韵的变化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这份思念在逐步加深,情感却是逐渐低落的。正是因为这种“可见而不可求”,可望却不可及,加深了渴慕的程度。我们将这三句连在一起,再读一次,读出了追寻的艰辛。

四、探幽诗心,吟诵相和

问题:同学们,这幅画有声有色,更有温度。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______”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追寻的热情。

生2: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堅持。

师:你们从哪里读出的?

生:溯洄,溯游,那种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奋力向前,不停地追寻的样子,纵有千难万险,也不放弃。追寻了几次?

生:三次、六次、两次、无数次……

师:我们相信主人公追寻了无数次,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坚持、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和过程中执着的精神。这首诗历经了两千多年,读来依然满口芬芳,打动了无数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无悔,它触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请同学们轻声地诵读,老师以吟诵来和诗,都读得轻灵一些,不要破坏了这份朦胧、清远的美好。(ppt出示吟诵基本法则“依字行腔,入短韵长”,标注入声字“白”“一”)

五、寻踪诗道,吟诵探旨

问题:主人公执着追寻的伊人是美丽的,也是朦胧的,但伊人仅仅是主人公炽热追求的爱人吗?

众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心灵的寄托、曾经的梦想、心里最美好的东西,最初的美好模样……

师:同学们的感悟也打动了老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从过去到现在,就像这一把芦苇(板书:简笔画芦苇)从原古美到了现在。人生最难坚守的就是最初那些美好的梦想。北岛在《波兰来客》这首诗里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道尽了多少人的无奈与失落。追梦是“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追梦路上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更有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心怀梦想、心怀美好,永远听从内心的召唤,永远做那个追梦的人,以梦为马,逐梦天涯!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吟诵“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猜你喜欢
吟诵古诗文汉语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学汉语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追剧宅女教汉语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汉语与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