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

2019-09-26 12:27兰道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部编语文能力小节

兰道祥

文章围绕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语文要素展开论述,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为题,从“构建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教学策略”三个方面阐述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的理念、策略。文章贴近教材,关注教师和课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且针对性强。部编教材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紧跟教材改革的步伐,與时俱进,做到科学地使用教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老师落实好“语文要素”,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根”扎得更深。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了“语文要素”,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像三年级那样清晰地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课后题也有语文要素的指向。这些语文要素涵盖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策略、目标制定以及重难点的设置。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随着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要素,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所举案例均为部编教材课文,以本年级下册为主。)

一、构建学生的认知,提升语文能力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产生概念、判断或想象。部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想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更好》《在牛肚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直接指向“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如何落实这一要素呢?

一是借助课后题。《去年的树》课后第2题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两处省略号省略了鸟儿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静下心来想象鸟儿对大树的留恋和不舍,进而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

1.师:鸟儿寻找自己的朋友一路艰辛,问了树根、大门、小女孩,最后看到了大树变成的灯火。鸟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并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

2.师出示句子: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3.师:两句话都用了“盯着”这个表示看的词语,鸟儿在想什么呢?

4.生交流汇报,重点体会鸟儿对大树的依恋之情,师相机评价。

以上片段以课后题为抓手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借助已有的理解,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是借助课文插图。《在牛肚里旅行》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第二幅插图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教师要让学生看懂插图,去想象情景,培养语感。不妨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

第一幅图:

1.师:红头被卷到牛肚子里多么着急呀!看看课文第一幅插图,青头站在牛背上干什么?

2.师:谁能想象出青头指导红头脱险时的情景?它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指导?

第二幅图:

师:红头终于脱险了,他是多么高兴呀!想象一下红头会说什么话对青头表示感谢呢?

这样的问题既是情景,也是想象,更是思维向语言的转化。

与之类似的单元语文要素还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其中《燕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1题和文中语言落实语文要素——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燕子飞行动作的词。

2.师根据学生汇报,重点突破“斜”字的妙用。

3.师:一个“斜”字,你能想象燕子怎样的飞行画面?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4.师:把刚才的画面送到文中读一读,感受它的姿势优美,速度之快。

“斜飞”是本小节的重点词,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去想象画面,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体会到课标关于关键词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

概括: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把握”到“概括”是语言的过渡和转化,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部编教材不少单元就安排了这样的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要求: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相对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来说,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难度较小,体现了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编者的意图,也是为以后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作方法和能力的铺垫。《花钟》一文中“小泡泡”这样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1.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花?这些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嗯!说得真好,这些花真是太美了!假如让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花的美,你能找出来吗?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师:第一小节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大家读读这句话。

5.师:读读第二小节,谁能再从这一小节里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第二小节的内容?

6.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名汇报。

7.师出示句子: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8.师小结: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一句话是概括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直接找出文中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对三年级学生可能有困难。教学中不妨“拐个弯”,降低问题难度,最终曲径通幽,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事半功倍。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这样安排: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怎样落实这一“要素”呢?《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是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但就《我们奇妙的世界》来说,课后第一题要求“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这一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

1.师: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哪些内容是描写大地的?

2.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交流汇报。

3.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天空(第2小节——第8小节) 大地(第9小节——第17小节)

4.师:同学们阅读得真仔细!大家再回到课文中去勾一勾或者画一画,第2小节——第8小节从哪些方面描写天空的?第9小节——第17小节又从哪些方面描写大地的?

5.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梳理,总结,板书。

太阳  云彩  雨点  落日  群星

黑夜  夏日  秋天  冬天

6.师:是的!作者不但描写了景物,还描写了几个时间。大家再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又能发现什么?(出示句子:“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7.师:对!开头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述,结尾的那句话是全文的总结,这种写作方法叫“总分总”。

8.师小结: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引领学生三次走进文本,三次不同的收获,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触摸到理性认识文本结构,一步步提升阅读能力。学生从“读”“想”“勾”“画”“发现”“总结”等方面去落实语文要素,凸显了学习方法的运用与延续。最后一个问题有难度,学生初次接触“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很陌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总结,适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

信息收集:当下是信息时代,信息收集既是手段,也是能力。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是文字学科,语言文字中蕴含着大量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各种文字的信息,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对一年级上册语文要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巩固和提升。比如《要下雨了》第14課,课后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第16课《一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第18课《小猴子下山》“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以上问题蕴含着学生的想象、推断和语言表达。问题的解决既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其中《古诗三首》后面教材安排了“活动提示”,要求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风俗。由于这是一项实践活动,因此要有准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否则,语文要素的指向就会落空。教师可以这样做: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了解了古人在传统节日这天的民俗民风,同时也感受了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2.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这还不够,比如节日是哪一天?介绍什么事情?纪念什么?等等。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按照表格填一填,回到家里可以问问家长、邻居,也可以上网查一查。

3.师解读表格,提供方法(询问家长、网上查阅、收集图片或文字)。

4.(回到课堂)生交流表格,师查看表格的填写,尤其“历史出处”一栏。

5.评价补充。

以上教学片段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有计划、分步骤地去完成,表面上学生是在填写表格,实质上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史,丰富文化涵养。语文课堂从封闭的变成开放的,学生成了学习的自我。表格的设计和安排培养了学生阅读、收集、整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文能力

部编教材立足课程标准的定位,关注语言运用,凸显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会表达,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升感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尤为重要。部编教材有不少语文要素指向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像二年级教材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语文园地”里的“字词句运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条“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等,这些语文要素都在关注语言积累和语言感悟。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3课《画杨桃》课后第3题“读一读,记一记”。

靠近 依靠 可靠 注视 仰视 视而不见

抢先 抢救 抢夺 喜悦 愉悦 赏心悦目

“靠”“视”“抢”“悦”是本课四个会认的生字,在引导学生“读”“记”以上词语的过程中,可结合识字教学进行。1.读准生字。2.给这四个生字找朋友,放开学生的思维,也可结合生活实际去组词。3.出示要读记的词语,认读,读准。4.选择一个词语说句话。以上教学步骤通过“读”“找”“说”逐步建构学生识记词语的过程,丰富词汇,发展语言。

再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课后第三题“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以后,设计以下教学步骤:1.课文中有不少写得很美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美。2.指导朗读,读出“美”的语气。3.摘抄句子,形成积累。

三、运用教学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教学策略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能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部编教材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直接指向“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四单元要求“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去猜想”,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四单元“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还有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等。如何运用以上教学策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呢?

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肥皂泡》为例,课后第2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查阅资料,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文中除了上述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还有其他不易理解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学生研读教材,突破课文难点所在。本课是冰心的一篇散文,语言优美,但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联系生活实际、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來理解。

1.“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为什么是“五色”的呢?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吹泡泡,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泡泡的颜色多而美,形象直观。为什么又是“轻清透明”?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的?(预设:轻轻地飘着、像清澈透明的气球)。

2.“若是扇的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这句话中“玲珑娇软”学生不易理解。从观察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泡泡”的小巧、美丽,它的“球面”是那么薄而透明,所以是“玲珑娇软的”。

3.“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为什么是”光影凌乱“的?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和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凌乱”是因为那五色的浮光在不停地闪动,无论站在那个角度都能看到它那飘忽不定的光影。

4.“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美人的玉簪边,落到一个浓睡中的婴儿的雏发上……”问题设置:肥皂泡都去了哪呢?想象肥皂泡飞到天上、飘过大海、飞跃山巅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引导与迁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层层构建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要素”作为部编教材一个新内容,新亮点,教师要直面教材,把“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解读中,预设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能力的标杆。

猜你喜欢
部编语文能力小节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快把我哥带走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