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

2019-09-26 12:27宋明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生初中语文

宋明璐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解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板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多元解读,是指个体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积极且富有创意的构建多元的文本意义,着重文本与读者的互动反應。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当中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下面予以详谈。

一、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虽然《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多元解读”的具体概念,但其中心思想就是能够使多元解读融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中,这就体现出了文本多元解读的重要性。

(一)重视阅读主体、活跃课堂氛围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时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应重视初中生心理开始发生叛逆变化这一点。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心思细腻,情感柔弱。多元解读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给以学生尊重、平等的课堂对话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余映潮先生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课堂对话主要指的是围绕某种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的看法与交流”[2]。

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阅读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他们都是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这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回答,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想法也不同。那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是肯定而是选择一种倾听与对话的方式,评论过程中多用“谢谢你”这样的语句,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使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瞬间就被带动起来,摒弃了传统式的灌输教学,使学生真正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也喜欢上阅读课。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将文本的理解绝对化,禁止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初中生们的阅读思维的发展,只一味地接受老师给的答案。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们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丧失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多元解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引导和指示。这样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对阅读充满兴趣才能喜欢阅读,只有摆脱教师对学生阅读的绝对化思想的灌输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发性地去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对文本真实的情感体会,从而领悟文本作品的内涵并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文本多元解读在现在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在语文老师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搞清楚并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本多元解读的作用,展现出它的重要性。

(一)文本解读一元化、绝对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应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培养初中生发散性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本身对于文本的解读或者是教学参考书当中的答案,制定成一个“教学框架”,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这样一元的绝对化的文本解读。

王荣生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过语文老师文本解读一元化案例。在课文《纪念白求恩》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这是一篇悼词,但在课堂上还是把这篇课文当议论文来讲。这篇悼词是毛泽东写的,当时毛泽东已经是党的最高领袖了。它的用意不仅是纪念白求恩,它的目的是用白求恩的精神来教育全党。这和议论文完全不是一个体式。

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阅读教学本是应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教师更侧重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阅读。但是许多老师都选择照搬模板,将文章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只是将绝对化的答案传递给学生,将本应该充满乐趣与发散性思维的阅读课僵化,这是不对的。

(二)文本解读过度化、随意化

在文本多元解读这个概念提出之后,许多教师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阅读教学当中。但也有教师混淆了这个多元解读的概念,认为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由阅读、随意阅读,这是不对的。

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对多元解读错误的理解,单纯的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从而让学生各抒己见,也不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的无作为的教学行为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极大的偏颇,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肯定既不利于充分实现文本的价值,也不利于初中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这样的课堂当中,虽然教学气氛很活跃确实区别于文本解读一元化课堂气氛的死板、沉重的教学气氛,但是学生自以为正确的错误发言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纠正反而更是大错特错。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的阅读确实可以有天马行空的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得给以学生明确的阅读指向,才能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走上歧途,也能避免今后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巨大的偏差。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多元解读的实施建议

要想规避多元解读在实际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多元解读的背景就是《课程标准》的相关指示,因此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实施多元解读。

(一)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

多元解读是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对文本全方位的解读,《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正确的解读文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许多老师注重教参的答案,在课堂上只向学生传输教参当中的解读,而忽视了作者在文本中的创作意图。这就导致了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摆脱教参的答案和框架,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引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

为了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一元化”的枷锁。许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个性化阅读不等同于多元解读。面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不能一味地肯定、附和,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发掘作者在文章中想要抒发的情感、想要表达的旨意,还要使他们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杜绝文本解读一元化,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多元解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课下,学生也应该通过预习,拓展延伸并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辅助参考。

笔者在讲《雷雨》时由于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认真阅读《雷雨》并利用搜索引擎、相关书籍查阅曹禺生平等有关资料,时代背景。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就自己的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本节课的学习。

只有做到全面了解文本,学生才能对文本产生自己的理解。在上课期间才能更投入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且敢于提出质疑。课后及时复习,无法理解的知识要及时和老师、同学探讨交流。多阅读课外书,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 知识和阅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适当放手,由主导变为引导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阅读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

余映潮老师在北京六一中学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余老师在学生自由背读之后,请学生思考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就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交流内心的感受。有的同学读后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有的同学读后想到挫折不仅带来的是痛苦更是给人以启迪等等。學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真诚的对话,文章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面对挫折时的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在多元解读定义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支配者,而是比学生懂得多一些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和交流,尊重学生的阅读,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多元解读对学生来说这个概念是晦涩难懂的概念。以初中生们的学识储备还达不到理解这个概念内在含义。相较于学生而言,老师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文化修养都具有其优越性。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必然是能够形成更立体更丰富多元的理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该由老师对文本先行解读,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杜绝文本解读的随意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阅读能力不够成熟。他们往往是只注意到文本文字表达的表面含义而忽略了深层意义,对文本中的表述不能做出精简的总结。

作为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阅读时为学生及时补充文本的写作背景。如笔者在讲授《囚绿记》一课时,学生只能在文章中看出常春藤被囚之后的前后变化,从而解读出常春藤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时笔者就要及时补充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作者陆蠡是一名抗战英雄,在日本人的逼迫下也不屈服不低头,最终被残忍迫害。在这样背景的介绍下文章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文本的表述难以做出准确的形容或者不能做出一个精简的总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他人或者教师自己的理解供学生参考比较。在学生自己比较之后能够得出一个更精准的解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传输有关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理念,给出关键性意见。而不是盲目崇尚文本多元解读,将多元解读的概念混淆为文本的随意化解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应该倾听学生答案的同时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多方面的提升,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有偏差,差在哪里。

总而言之,多元解读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开拓学生解读文本的视野。通过教师正确的引领,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多元解读文本的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实践。文本的多元解读能够促进师生平等对话,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解读绝对化,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才能够真心喜欢阅读,最终才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15-23.

[2]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10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初中生初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