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2018-01-24 05:36孙肇同
北方音乐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大调乐段调性

孙肇同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匈牙利狂想曲》音乐素材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集》,(表现的内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比较短小。关于这首乐曲据推测应该是1839-1840年的作品。在1853年出版,献给欧尔齐男爵。

一、曲式结构

拉苏 中的A部分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a,1-5小节,结束在属和弦,第二句a1,6-9小节,结束于主和弦,并进行了缩减。a段的调性在a小调和C大调之间进行转换。B段是两句体乐段(每一句都有完满终止式),在材料上使用了全新的素材,与A段形成了对比。B段可以分为两句,第一句b,第10小节,第二句b1,第11小节,使用了相同的材料。A1是A的动力再现,在调性上回到了主调a小调。

B部分是并列的单二部曲式。C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c,第17-20小节,结束于主和弦,第二句c1,第21-24小节,c1是c的变化反复,并且进行了模进,结束在主和弦,是方整形乐段。在调性上使用了A大调b小调以及D大调。D段也可分为两句第一句d,第25-32小节、第二句d1,第33-40小节,d1是d的直接反复。D段在调性的使用上与C段相同。

弗里斯 中的C部分是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E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e,第41-51小节,结束于主和弦,第二句e1,第52-69小节,乐句进行了扩展,在乐段的结尾处没有使用完满终止,是开放型乐段,64小节开始的一系列下行半音阶具有连接的性质。在调性上使用了#f小调G大调C大调以及#C大调。F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f,第70-91小节,第二句f1,第92-101小节,f1是f的直接反复但在乐句上进行了缩减。G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g,第102-108小节,在105小节出现了阻碍终止,第106-108小节为乐段的扩充,第二句g1,第109-125小节,在112小节出现了阻碍终止,因此,第116—125小节为乐段的扩充。

D部分是乐段反复。H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h,第126-133小节,第二句h1,第134-141小节,调性上使用了#F大调和#g小调。H1是H段移低八度的反复,除结尾处利用终止式将乐段进行扩展外与H段相对比没有其他的变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该作品从整体来看是无序的自由曲式。

二、和声

这首作品体现了浪漫时期作品丰富的和声运用。

在A部分中,乐曲使用了六和弦进入第二小节进入D7后在最后一个音升高了五音营造了变和弦的效果并为下一小节的到来做了良好的过渡。在第6小节的最后一拍使用了D7和弦,第7小节的第一拍使用了VI和弦,通过阻碍终止对乐段进行了扩充。在第九小节使用了“辟卡地三度”使终止的效果更加明亮饱满。16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使用了变和弦,并且在15小节和16小节再次出现了阻碍终止和“辟卡地三度”与第7小节和第9小节进行了呼应B部分中使用了较多的七和弦。丰富了和声色彩。

C部分中在E段的结尾并未使用完满终止式而是选择了开放型终止,在104-105小节以及111-112小节再次使用阻碍终止对乐段进行了扩充。而本段的结尾并未回归原调而是使用了#c小调的一级和弦也就是#F大调的属和弦,为下一部分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D部分使用了大部分的一级和弦及属七,在乐曲的尾声营造了明亮的音响效果。在结尾虽然使用了一级和弦但并未使用根音旋律位置收尾。

三、主题及其发展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一个8小节的开放性大乐句,结束在主调a小调的半终止上。在第一部分中有三个主题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右手的震音第二个因素是左手的琶音和弦。第三个因素蕴含在在震音当中,从第1小节至第8小节正是a小调的下行音阶,但在第二小节没有升高七级音g。

5-6小节重复了1-2小节的内容,在第7小节的第四拍出现了一个新的素材,由右手的和弦和左手上行的双音构成,第8小节与第3小节一样使用了震音以及分解和弦,第9小节使用了第7小节出现的新素材,起到了一个收束的效果。第10小节运用了第9小节结束时使用的上行的分解和弦以及震音两个因素构成。11小节是10小节的模进。第12小节至13小姐的使用了第7小节最后一拍的因素,第13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至第14小节的第一拍使用了上行的分解和弦,结尾处使用了六连音停留在了主音a上,15小节再次使用了第9小节结尾时的素材,但使用了阻碍终止进行了扩充,16小节使用了第9小节的素材的第一个音由E变为F。16小节的第二拍的后半拍是曲子开始的素材,震音。16小节结尾处的素材是由#g到d的音阶以及A和弦构成的,

第二部分使用了新的素材,17小节右手使用了柱式和弦并且添加了倚音进行装饰。第20小节使用了18小节第一拍后半拍的材料。21小节是17小节的模进,只是第一拍的后半拍使用了六连音,是从第19小节中的三连音素材转化而来。22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与18小节相同,但在时值上做了一些改变。25小节开始,旋律转移到左手,左手的素材是17小节右手的材料改编而来,右手使用了第一部分的琶音素材。在第31小节出现的半音阶是一个新的材料,在C部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由42小节中出现的回音的素材以及42-43小节的半音音阶构成。这一部分直至69小节几乎都是通过这两个素材的转调模进构成的。而在70小节出现了第一部分中的因素,隐藏在旋律中的下行音阶,与第一部分进行了呼应,并且在左手中也融入了这个因素.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使用了有力的柱式和弦作为素材,主要建立在主和弦和属和弦上,清晰明了。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全曲。142-163小节是126-141小节的反复,通过反复使主题更加明确,在155小节开始连续使用主和弦以及属和弦对尾声进行了扩充。

四、结语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与另外十八首作品有着相似的音乐风格。虽使用了无序的自由曲式,但通过对和声、调性布局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无序中仍存在着有序,即体现了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新之处。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该作品,也为了解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提供了经验。

猜你喜欢
大调乐段调性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G大调随想曲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谈“调性”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