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如何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9-09-23 08:27吴遵民
职教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职教

□吴遵民 杨 婷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两大政策文件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无疑,最新政策的出台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场新的深刻变革并同时面临一次崭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八大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1]而之前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实施内容。在列举的四条重要举措中,第二条与第三条又均和教学、教师相关。如第二条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第三条是“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2]简言之,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指向当下振兴职业教育的软肋——无论学业水平还是职业技能均严重滞后的困境。

一、为何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于操作型实技人才的需求亦愈加迫切,由此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随之凸显。然而,与炙热的市场需求相比,职业教育却处处遇冷。

首先就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来看,近年来招生人数处于整体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2.43 万人,比上年减少10.91 万人,下降1.84%,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13%。其中,普通中专招生246.25 万人,比上年减少8.94 万人;职业高中招生148.40 万人,比上年减少3.04 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30.91 万人,比上年增加3.71 万人;成人中专招生56.88 万人,比上年减少2.65 万人。”[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招生人数基本处于整体下降的趋势。

其次,职业院校不仅招不满学生,而且生源质量也每况愈下。在我国,职业学校在中考和高考的录取次序中总是落在最后,一般家庭不是出于无奈,是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职业教育的道路。而无论对于普通的学生、家长或教师而言,对职业教育也或多或少存在相当程度的轻视乃至蔑视的心理。由于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误读与误解,也造成了去职校学习的孩子被冠以“不良青少年”乃至“讨饭教育”的恶名。职业教育的妖魔化与边缘化现象造成了许多成绩即使“不佳”的学生,宁愿花高额学费出国留学或就读民办学校也不愿意选择国内读职校的现状。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奇特扭曲的心理,造成了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长期低迷,甚至有些地区陷入无生可招的困境。

最后,从就业的情况来看,其呈现的也是一幅难上加难的景象。一般而言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之后可以凭借一技之长直接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常理职校毕业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然而,现实状况却恰恰相反,就业难的困境普遍存在。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社会评价不高等各种困境,我们不禁要问,职业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毫无疑问,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乃是所有外在问题的根源。那么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呢?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则成为破解职业教育当前困境的一剂良药。

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国外经验

(一)概念及内涵

就国内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研究者来看,可以追溯到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的王义澄,他早于1990年就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提出并分析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做法。此后又撰文做了实践探索的具体介绍,提出“双师”就是“教师+工程师”的概念诠释[4],词义得到了职教界的普遍认同。

最早涉及“双师型”的官方文件,则是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意见》指出若有要求提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就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 以上为‘双师型’教师。”[5]《意见》还指出,“双师型” 的对象就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强调的是专业实践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决定》提出“职业学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6]《决定》仍然把“双师型”教师限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类别。

在上述文件中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定位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范畴,由此也避免了“职业院校的教师人人都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的理解误区。因为职业教育领域也有诸如公共课、通识课、专业理论课等一类从教的老师,他们对专业技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必都具有“双师型”的资格。

关于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学界虽多有讨论,但迄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笔者在此还是比较赞同北京师范大学俞启定教授的观点,认为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其技能结构应整体体现“技”服务于“教”的宗旨[7]。

(二)国外经验

对于职业院校怎样才能形成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其主要得益于该国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8]。与“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德国的职教师资队伍与我国的教师队伍在理念上存在着重大差别。如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院校培育的是技术人员,因而必须对教师资格有更为特殊、更为严格的要求。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教师就需要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十分精湛。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主体是多元的,主要由职业院校的专职师资与实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国家政府机构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2005年以后,德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涉及职业教育的新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它是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基础,该法案对高校职教师资提出了相关规定,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需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9]。总之,“双元性”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即既来自于课堂,又浸染于实践,由此培养的职教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过硬的全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务实的德国人还为本国的职业教育上了双保险,其在重点培养院校师资的同时,依赖并不来自国家政府机构的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师资的培养,从而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高水准与可持续。

日本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日本在培养职教教师的计划中,学校会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这种培养模式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模式”。“职业训练指导员”是一种职业资格,它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如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证书的双专业教师,他们主要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10]。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深度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 除了要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拥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必须进入相关企业实践工作两年,才有资格走上执教岗位。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本国职教师资力量的培养,根据每个时期的社会不同需求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不断增加新的技术资格认证种类[11]。此外,日本劳动省还为此专门设立了以促进职教师资培训为主的 “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该大学专门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人才,以学科理论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培训的基本目标。总体来说,日本的职教师资培养以“产学结合”的综合模式为主,它通过产业界,向职业高校投资设备、资金以及人才,从而全方位地支持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再从经济运作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也可以进行双方人员的互聘,一方面,企业可以委托高职院校进行与“产学结合”有关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不断向企业输送实习人才,从而积累更多的专业实践经验,加快他们成为职业教育师资的进程。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与丰田公司的“产学合作”,就由丰田公司提出阶段性用人计划和规格,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则提供课程方案并实施教学计划,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培养计划[12]。

一言以蔽之,结合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特征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路径,则是决定我国职教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

三、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取得的成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双师型”教师从概念的提出到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其也可以从国家政策制定的层面看出其不断演变轨迹。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这份文件还对“双师”的具体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双师”需要同时具有教师资格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通常是需要兼有任教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200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继续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并提出“职业学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14]该文件仍然将“双师型”教师限定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领域。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的目标,即要求职业教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15]。这一表述再次明确“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专兼结合的,特别是“基于校企合作搭建教师培养平台”的决定,更是有利于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建设。2016年教育部再次就《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部署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 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提出:应“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17],《纲要》进一步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层面做了提示。之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则更具体地将技工院校教师分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和生产实习课指导教师两大类。

综合以上政策发展的整体走向,可以发现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的重视以及要求的明确,包括培养的途径、聘用的条件亦越来越规范,这些前期发展都非常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健康发展。

(二)面临的困境

在国家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尤其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在职教领域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境。笔者以为,其面临的困境又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职教从业人数的下滑。从201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所呈现的大数据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现共有教职员工107.97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0.64 万人,下降幅度0.59%。”“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3.92 万人,比上年减少393 人,下降0.05%,生师比19.59:1。”[18]上述统计数据呈现了职教从教人数在整体数量上出现的萎缩态势,虽然趋势并不太明显,但还是反映了一部分教师因为受到职教招生现状及前景的影响而离开了职教行业。需要引发关注的是,尽管职教教师的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但职教因为初中强行分流的机制因此其招生规模仍然很大,尤其是最近教育部等六部门宣布要扩大招生100 万高职院校学生。如果职教教师数量持续减少的话,则将明显不利于职教学生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培养。

其二是职教质量的参差不齐。诚然,师资队伍的健全及完善与否,不仅仅在于规模数量的壮大,更在于师资质量的优劣与高低。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其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基本学历情况参见表1[19]。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情况呈现出纺锤型的结构,即中职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大都集中在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博士研究生和高中阶段以下占少数,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更少,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8%,高中阶段以下的占比0.34%,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7.56%,专科学历人数占比为8.07%,本科学历人数最多,占比高达83.94%。上述数据比较直观地展现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其师资来源主要来自一般高校的本科生。

表1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情况单位:人

不仅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不高,而且大部分从业于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其所攻读的专业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与职业院校所需培养实技型人才的需求基本不相适应与匹配。此外,中职学校聘任的教师岗位中还存在一批尚未定职级、职称的人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院校缺乏乃至缺失相当一部分不仅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同时又兼具实际操作能力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再从校外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聘任情况来看,中低级职称的教师亦占了绝大多数。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既需要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单一型的结构明显不能达成职业教育所应实现的培养目标。上述培养质量与实际需要之间不相匹配的状况,亦再次暴露了供给侧与需求方无法对接的结构性矛盾,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专门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方案》从职教培训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工作目标,即2019年培训1500 万人次以上,2021年要完成补贴性培训5000 万人次以上[20]。这一回炉重新“锻造”的方案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为了解决以上供需之间的矛盾与困境。

其三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就现行职业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看,其最为核心的症结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匮乏。就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而言,其大都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或专科,接受的也大多是知识型的书面理论教育,诚然部分职业院校也聘用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型教师,但教师整体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则已成不争的事实。更甚至许多职教从业者甚至连一个称职的“单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没有达到,更遑论“双师型”的要求。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双师型教师其实并非就是简单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相加,它指的是从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整合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知识并具有高度双向水平的教师。而就我国职教的现状来看,目前不仅不具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机构,即使现有的职业院校也基本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训练的平台。由于在源头上就没有建设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成长的基地,所以各职业院校即便有着强烈需求希望引进具有“双师型”才能的教师,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空有其愿而已。

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资格认证制度也存在着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的弊端。如当下职教系统只有单一性的教师资格和职级资格的认证,大部分职业院校聘用的教师都只需要提供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即可。换言之,职业院校内部缺乏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给予认同与激励的有效机制。在理论界虽然早已展开对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与发展的讨论,但这种讨论亦大多停留在口头层面,政策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研究薄弱,强有力的政策推进举措匮乏,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亦可谓困难重重、迷途茫茫。

四、新时代如何以政策手段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诚如以上所述,振兴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形成“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而构建这支队伍的核心,就在于打破学校与市场之间人才融通的阻隔。由于企业是接受方,他们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性要远高于学校,因此如果能够制定出一套灵活多元的机制,那就可以为职业院校(供给侧)与企业(接受方)之间的人才对接与融通提供有力帮助,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力求由企业将市场的需求快速导入职业院校并对双师型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从目前职业院校所需双师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看,只有教学水平高于普通学校的专职教师,专业技能亦要强于企业一般技术人员的人,方能符合职业院校对于双师型专任教师实际聘任的需求。然而若要实现上述两种才能的高度融合,且依然能安心扎根于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

首先,是现有的培养机制要使职教教师提升到“双师型”的水准有一定难度。诚如以上所述目前尚没有一所普通大学或高职院校建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平台。

其次,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方面各有不同。学校的优势在于拥有稳定的财政支持、稳定的人员队伍、良好的社会声誉、宽松的工作环境、系统的科研保障、充足稳定的生源;而从企业来看,快速的资金流动、丰富的市场信息、便捷的经验积累和最新技术传播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即使有“双师”型人才,他们是否愿意留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地位及经济待遇均相对不高的职校任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正是因为一些现实因素的存在,如何在源头上保证“双师型”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如何能够使他们留下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就需要动用“政策”的手段,即通过优势政策的制定,让优质资源流入职业院校,由此才可能逐渐形成一支“双师型”的优质教师队伍。

根据以上的探讨与分析,笔者以为可以制定以下政策来促进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一)引进来:完善多元化的培养途径

建议之一,是建立专项资金。即在普通大学或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或相关学科建立类似“公费师范生”一般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平台,其培养目标即设定为普通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宗旨。培养方法和途径则是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机制,即通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多样化,来拓展未来从事职教教师的理论与实技能力。而一旦具有上述两种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成功以后,再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把他们引进职业院校。

建议之二,是拓宽聘用人员的范围。按照目前国家的有关规定,教师行业中有“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类别,其主要条件是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学历则是达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水平即可,“对于确有特殊技艺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21]。对于这样一类具有潜力又可堪为师资的人员笔者建议可以采取灵活多元的聘用标准,即先引进再予重点培养。此类降低聘用门槛的录用政策并可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机制,以确保双师型人才多元化培养途径的畅通。

(二)送出去: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路径

建议之三,是加大力度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制。2016年教育部曾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规定指出:“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 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22]上述规定实际上也是对“双师型”师资应如何落实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将这一规定落实到位,笔者以为各职业院校还应严格制定以下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

1.严格考核。在对现行职业院校确定为“双师型”的专业任课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确立理论要求和技能水准两大硬性指标。对于不达标者,坚决不予上岗。具体而言,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二是具有一定的工艺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或具有中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三是具有胜任专业技能指导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或具有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

2.主动培养。对于现行职业院校已经任职且具有潜力的教学人员,也可以采用“A+B”的模式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所谓“A+B”的模式,即A 段时间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去到高一级的学校接受高水平理论素养的培训,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B段时间则可以采用学徒制的方式,由学校派遣去到有资质的工厂实习,同时聘请专业师傅或大工匠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师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并直观地明晰社会市场对职业从业者的要求。而通过“A+B”模式的在职训练,无疑对“双师型”教师的在岗培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诚然,高职院校在制定绩效分配机制时,亦应注意保障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在企业挂职顶岗、出国培训等期间的基本工资待遇,或设立专项补贴,以保证“双师型”师资的学成回归及可持续发展。

建议之四,是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双师型”职教队伍的壮大和发展。法律是政策的最高形式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前所述,德国政府在2005年以后就颁布了一系列涉及职业教育的新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即成为了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基础。我国台湾地区为了使职教师资培育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亦先后三次修订职教师资培育方面的法规,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岗前培训课程——教育实习亦被上述法规纳入条款之中[23]。因此建议通过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增加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条款,同时对培养、遴选“双师型”教师的方法,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留得住:提升“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1.改革层级。建议之五,是通过职业教育教师评聘层级的改革,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诚如以上所述,通过引进或在职训练的途径去形成“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在一个相对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中坚持为职教事业贡献力量,这就涉及一个留得住的问题。如果要留住“双师型”人才,笔者以为通过职业院校内部教师评聘层级制度的认定与改革,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与普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很不相同,因此针对职教特点,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职教教师定位与发展的职称职级的评聘体系十分必要。笔者以为,职业院校可以设置三种不同类型与职级的教师岗位,其最高等级即为双师型,第二等级为专业型,第三等级为通识型。职业院校应该按照教学需求,从聘用教师引进的源头上进行遴选与聘任。诚然,三种不同职级教师的评定标准、待遇条件与晋升途径也应有所不同。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职教人事聘任制度进行改革,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2.待遇保障。建议之六,是建立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其中包括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医疗保险,乃至家族招工等的优惠举措,对被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予以制度保障。如在德国若能成为一个“双师型”的教师就会发现他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都会相应很高,并且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日本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在考核晋升方面则与工资待遇的提高直接挂钩,日本政府给予从事职教专业技能课的教师以更为优厚的待遇,其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程的同级教师高10%,比公职人员高16%,并且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24]。

3.氛围营造。建议之七,是需要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社会的认可度对行业从业者的积极心理暗示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而社会的认可度除了受传统社会因素影响以外,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舆论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德国自2003年开始对职业教育采取“攻势行动”,这一行动由政府发起,多个部门参与。如政府宣传部门和行业协会就在德国全境开展职业教育的相关宣传活动,并将每年的6月24日定为全国“职业教育日”。其间各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都会到企业进行游说,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则会针对这次行动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英国政府也自新世纪以来推行“14-19 岁教育与技能”的实施计划,强调青少年的教育与培训以及职业教育的地位。截止2008年,英国政府在14-19 岁孩子的教育与培训项目上已经投入了5.9 亿英镑。这一行动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在近几年,英国16 岁以下的年轻人通过学习“14-19 岁教育与技能”的项目计划所提供的职业课程而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25]。由于毕业的同时就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保证上岗就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亦深受英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一言以蔽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使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们尤其是“双师型”的优秀教师能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并能提升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与幸福感,这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政府的政策导向、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社会舆论与良好氛围的形成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举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面万木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产教融合、校企一体联合培养“双师型”人才的思路已经成为国家今后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趋势,目前国家已经出台多种政策并在各个层面推动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就是职教界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重要举措的回应与落实。处在当前这样一种十分有利的新时代与大环境下,快速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强化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破解职业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职业院校唯有尽快抓住时代机遇,并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认真规划、仔细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重要政策举措,由此才能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并迅速驶入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职教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