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探讨

2019-09-23 08:27段杏元
职教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分职教师范生

□段杏元

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中职学校造就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的通知》精神,决定自2016年起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1][2]。按照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集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双师型”和“双能型”的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学人才[3]。这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中职教师教育应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这也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职教教师人才规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要掌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熟练运用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融会贯通[4]。因此,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职教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及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人文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课程设计与开发、先进教学技术运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等。同时,也需具备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如专业知识解构与重构、把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行业先进技术运用、行业发展创新研究等。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制定),并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一名高素质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中职教师而言,基本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体现了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应有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而教育教学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技能及方法,并具备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德技双修。专业发展能力则除了需掌握专业理论及知识外,对专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保障。因此,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职教师的培养中,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二者需同时并进,不能弱化任何一方。同时,根据社会对中职教师的现实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硕士阶段的培养,以提升中职教师学历层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

二、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困境

职教师资硕士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质”与“量”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职教师资硕士生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锻炼,已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但在学术研究能力、学科教育前沿理论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本学科专业的职教师范生。这类师范生在四年的本科培养中,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都有涉及。但就目前本科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来看,大多师范院校仍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这使得该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仍存在一定欠缺,到职业学校任职前需要有一个提升过程。且与非师范生不同,这类职教师范生四年本科时间既要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兼顾师范性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学科专业知识上也存在一定欠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且在学术研究上也需要大力提升。这些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来说也不例外。以某一学院为例,职教师范生教育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约15%,服装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约63%,而非师范生服装专业课程则占总学分约75%,明显高于师范生专业课学分。且非师范生专业实践环节中的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也是师范生所不具有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影响师范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扎实程度。如果硕士培养阶段不加以提高,也会造成学科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学。三是学科专业非师范类学生。这类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由于没有接触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因此在硕士培养阶段需大力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加强“师范性”培养。在这三类生源情况下,职教师资硕士的培养需要有非常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的针对性,否则,在人才培养课程标准的执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培养成效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培养模式趋同

目前不同学校职教教师培养的师资力量、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就同一学校、同一专业而言,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5],即不论硕士生来源如何,大多采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同的课程体系等,这给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硕士生生源的差异性导致了硕士生质量的参差不齐,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需提升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但在培养过程中,同样的培养模式、趋同的课程设置必定会造成某些方面培养的不足,而某些方面培养的重复,也容易使得学术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不能有效融合,从而影响硕士生所需能力的提高。仍以某一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本科师范生由于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较多,专业课学分比例相对较少,总学分的限制使得服装生产实习这门实践性课程未能开设,因此学生对服装企业生产车间的服装制作与生产的整个流程缺乏切身实践和体验。如果在硕士培养阶段仍大力强化教育实践,而忽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必造成硕士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影响进入职业学校的顺利过渡。因此,应针对硕士生的不同来源,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课程结构,并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来源硕士生的短板,有效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

表1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三)培养阶段脱节

本科职教师范生及教育硕士均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主体。不论哪一阶段,培养质量的好坏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2001年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就出现了“教师教育”这一概念,传达了“教育”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手段。随着对教师教育的逐渐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被提了出来。教师教育一体化主要是指根据终身教育思想理念,把不同的教师教育培养阶段,对职前教师培养、入职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三个阶段进行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的统称,并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连贯性、系统性、终身性的特点[6]。但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的培养中,本科职教师范生与硕士生的培养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分不能有效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即本科阶段学分与硕士培养阶段学分存在一定差距,或与教育部规定的学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如师范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不能有效融合,实践课与实习单位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的实践训练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体现了一定的职教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如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指导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等课程,且对参加教育实践与企业实践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却并没有建立起本科、硕士阶段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培养层次方面,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相互衔接也不够。因此,针对高素质中职教师培养的需求,应加强探索本科、硕士阶段连续、整体培养的一体化模式。

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举措

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中可以看出,职教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外,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是缺一不可的。在专业知识、班级管理、职业指导、沟通合作等方面都应综合提高,这也是与职教师范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的。但由于目前职教师资硕士培养中出现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阶段脱节、培养缺乏针对等问题,给高素质职教教师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应在现在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和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切实提高职教教师的培养质量。

(一)本硕培养阶段学分有效衔接

学分的有效衔接是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前提。应仔细研究现有本科阶段、硕士阶段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育理论课、教育实践课的学分比例,根据教育部对各学分比例的要求,在本科、硕士阶段对各学分比例上进行有效对接。以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为例,有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平均学分比例约为12%,而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平均学分比例约为19%[6],可以看出二者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与教育部所规定的不少于15%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距,说明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这也造成了本科师范生与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学分衔接的弱化。对之前所述院校来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仅为6.6%,远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不少于15%的比例,这就更加剧了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培养的断层。因此,应仔细研究和分析本科与硕士各个阶段、各个门类的学分比例,并从本科阶段及硕士阶段双向着手加以改进和调节,促进二者各方面学分的有效衔接。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除了要明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教师的培养目标及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结构外,还要充分考虑三类不同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来源,了解其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科学地论证。在硕士培养阶段,无论是具有一定职业教育经验的在职教师、本学科专业的职教师范生,还是本学科专业的非师范生,学科教育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三类生源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职教师要加强教研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非师范生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而本科阶段师范生除了本、硕层次培养的加强外,也要适当强化学科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样才能使得本科阶段和硕士教育阶段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并做到不同生源多方兼顾,有效执行。对照表1所示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如在教研能力的培养上需建立研究与反思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模块,在相应模块下设定课程体系,并针对三类不同的生源,确定每门课程必修或选修的性质,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并突出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保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职教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方面,建立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环节。将在校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依据之一,同时也对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将毕业生对课程、师资、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满意度作为招生、教学改革完善的重要依据。还要对毕业生进入职校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并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将外部质量评价与内部质量评价与监控有机结合起来[7]。另一方面,构建学生学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体现职业特色,使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有效融通,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8]。由于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培养的重点也有所差异,因此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有必要的。根据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系,在硕士培养阶段,不同生源的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可同等对待。如本科阶段的非师范学生,在硕士阶段的专业必修课中可包含教育实践课程,而师范类学生在硕士培养阶段则可将教育理论课程及教育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甚至非师范类学生获得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奖项也可用于代替某些学分,而师范类学生教研论文写作及发表、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等,也能代替某些学分等。这些学业评价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效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学分职教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学分美食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