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最婉
摘 要 “算用结合”大致指数学运算与生活实际的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手段。老师从生活实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逻辑,让学生养成数学思考习惯,那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实效性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算用;实效
中图分类号:TL3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087-01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各个学科中占据主要地位,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比如某样东西的数量是多少,长宽高和面积大小,最远距离等等实际生活问题里都涵盖着数学知识。“算”和“用”之间互相依赖成长,所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将会大大提升小学数学“算用结合”课程的实效性。
一、分析“算”的实效性
计算教学是算用结合中算的一方面,计算贯穿着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数学的计算课时和学习内容占总体的一半之多。小学数学上课开始时,老师都会以一个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计算,利用书本上的精美插图丰富了熟悉的生活景象,激发学生对其的兴趣,例如:老师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文具用品的购买情况为主题进行交流,了解到各位学生购买的文具用品数量和价钱。因为这个话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大家也就畅所欲言的回答:“我买了5本笔记本,用去15元”有的说:“我买了3枝圆珠笔,用去9元”也有的说:“我和小栗子一起去买的,我买了6本,花了18元,他也买了好多本”这样的实际生活场景,避免了传统计算课程教学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劣势,也绕开了新课程老师过分追求设立独一无二的花哨的生活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使“算”与“用”得到更完美的结合。
之后进行深入探究,用什么方法计算,计算中我们要避免机械式的讲授,反而利用各种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形象的表现出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两个修路队需要在三天时间共修一条路,第一队修了150米,第二队修了105米,问平均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多少米?”有的学生会组织语言阐明自己的逻辑,有的学生用通过画图的方式解释自已的想法,甚至少数的思维快速的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最后要经常训练计算能力,留适当的课后计算题,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了解并且为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勤加训练更有助于形成数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内容奠定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知识。
二、分析“用”的实效性
在科学技术发展下,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的做出改变,数学本就是枯燥无趣的学科,假如老师用机械式读课本的授课方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果老师利用网络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算用结合”的方法,培養学生构建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调查显示,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背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相比传统教学中老师出例题算式更生动地展现运算过程,课后巩固练习是现在利用算用结合的体验与感悟,体现计算规律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老师在教学之前要渗透的渐渐地做好铺垫,数字是生活中具体事物数量抽象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数字形象化,锻炼学生计算能力。
老师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设立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刚刚开始进行计算之际,利用图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在用的方面提倡学生多多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去大型超市买零食,家长也有意识地灌输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并适当地进行夸奖,在儿童心理学里面,孩子处于懵懂时得到父母的夸奖是最好的奖励,因此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算用结合运用的灵活到位。
在日常老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参与者,学生应该是教学中的主体。现今社会缺的是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常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与探索精神。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恐考分。要多多和学生讲“不要看重结果,过程是最重要的”。重视过程大概是指老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操作,也就是让学生观察题目,讲述题目内容、读懂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所获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际背景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并且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问题解决后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只有“用”与“算”相结合的运用,才能了解数学学科的真正魅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课堂形式呈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学科是密切联系着生活,表现为算法操作的过程。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养成惯性的数学思维是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宝嘉.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