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琼
摘 要 利用探究式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除法算式的整体教学和商、余数概念的拆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总结教学过程和方法论,提炼收获心得。
关键词 余数;算式;除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98-02
有余数除法是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是对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经历第一课时“余数”的概念学习时,常常有部分学生认为,分得剩余的情况不是平均分,因而列式表达“有剩余”的平均分过程时,会出现各种算法的表达,如:9个草莓,每两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部分学生列式如下:9÷2=4,9÷2=4……1,9-2-2-2-2=1,9-1=8,8÷2=4……。面對各种算法,教师不得不花时间,再给学生们探索讨论,除法与减法,整除之间的沟通联系,肯定学生开阔的思维,却也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一)的过程再次经历一番,而同一课时的难点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可能因此被搁置。
另一方面,教材设置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例2时,采用了被除数逐数增加,除数不变的情况,让学生通过使用一定数量的小棒摆一摆正方形,列式表达过程,观察“余数组”来总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通过有序的板书列式,部分学生却是关注了被除数的变化越大,余数越大,或者被除数逐项增1,余数也逐项增1的情况,学生总是习惯于纵向观察,总是习惯于表达数的大小变化,而忽略数与数之间其他的变化。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回到教材中去一探究竟。
现象分析:
除法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安排如下:
在学生经历表内除法(一)的学习时,教师不能封闭在教材的引例中引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强调平均分的定义——“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而并没有说总数量是不是被分完。那就是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还有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余数不为0),这就是有余数除法。因此,不管是整除还是有余数的除法产生的前提就是平均分。综合上述,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时,梳理好以下三个问题的预设,显得尤为关键:1.有余数除法是平均分吗?2.学生还停留在不同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如何优化算法?3.如何设置根据针对性的问题,多角度观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以表内除法的知识为生长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感受到差异,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理解概念。
1.出示要求:这9颗草莓,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多少个呢?请你也分一分,写一写,并用算式表示。
2.反馈:请学生演示分的过程,汇报算式。
3.对比:同样是9÷4=2……1,两个算式的意思相同吗?
那为什么意思不同还能用同样的算式来表示呢?
(我的思考:教材例题呈现的是包含除类型,后面的例2也是同一类型,这对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还不够完整,且教材把等分除的这一类型放在了《做一做》版块,我认为和例题整合在一起会使除法的两种意义联系更为紧密,更加能丰富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你所理解的并不是学生所理解的,你所看到的并不是他所能看到的。学生总是习惯于纵向观察,总是习惯于表达数的大小变化,而忽略数与数之间其他的变化。怎样才能让学生很清楚的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采用什么样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又能将这个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我将教材的摆正方形图改成了分草莓,和前面的例题进行了统一和整合,使衔接更为顺畅。将学生的算式随机板书,改变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更好的去区分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异同,凸显本质。课堂上,也确实不再有学生去关注被除数越来越大的变化,他们很轻松的就将这些算式分成了两大类,找到了特点。
有余数除法教学第一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进行动手操作。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现象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那么,怎样开展动手操作呢?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一般都会通过教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分的方式来辅助学习。但是,实际效果并非很好,效率也较低,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此次教学以画画代替教具,通过学生来画圈的方式,分的过程和结果都能一一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几次不同的分的情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式来发现有余数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将图和算式结合一起,可以直观的理解剩余数的定义。
通过教学,总结提炼以下三点重点体会:
(一)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在一些教学交流课程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教学方式是有不同声音的,如何将探究和直接教学结合,如何平衡探究教学和普通教学的权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点。因为完全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能存在过度教学的顾虑,会消耗太多不必要的时间效率。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其实学生通过前阶段的累积学习,其实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对此概念并不是完全空白的,学习理解上难度并非很高。而一般的概念性算式理解,需要深度学习算式背后的推导原理和基础知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通过关联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论,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具体情境图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要在商的后面写上余数的道理。
(二)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
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并非按部就班的从商、余数等概念开始的,简单独立的分解、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意思,往往会事倍功半。因为脱了算式的整体概念理解余数和商的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会比较吃力。因此,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可以直接避开概念理解,而在算式的分拆教学过程中,通过算式的整体教学进行概念教学。这样也较好的解决了,商和余数单位不同时理解上的困难点。深究背后的原因。包含除中是知道了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和剩余的数,自然它的单位名称是不同的。而等分除中则是把总数均分,问的是每份数和剩余的个数,自然单位名称是一样的。另外,通过算式的整体式教学,也可以较好的讲授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乘加算式之间的关系。知道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加余数,这是检验计算是否准确的重要方法。
(三)余数要比除数小
除数和余数之间,必然存在的一个规律就是余数比除数小。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培养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余数、商等算式组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在规律的意思也反映了除法的核心意思,突破表内除法的限制,让学生认识到,不光是表内除法有这样的规律,其它除法也遵循这个规律。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有时会相同,有时却不一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解释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的意义,在描述的过程中,商和余数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也就知道了。
参考文献:
[1]周伟玲.摭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8(11).
[2]王丽华.已有经验:探寻数学理解的必由之路——“时?分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育,2018(22).
[3]李玲玲.关注思维有意渗透重视反思——关于估算问题的调研与教学思考[J].辽宁教育,2019(01).
[4]马双凤.既重“估”,也重“算”——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