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基于学习信息的收集、研判与处理

2019-09-17 08:52李莺
江苏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堂评价

【摘 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课程原理,通过课堂评价,推进教和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定向收集课堂上的学习信息,对标研判,通过提升性的处理,实现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学习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理的课堂评价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并在循环中提升,实现真正的学习。

【关键词】课堂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学习信息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2-0070-03

【作者简介】李莺,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200)副总校长,高级教师。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循,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框架中,“评”是一个关键要素,“教”和“学”通过“评”来推进。这里的“评”,就是课堂评价,是基于学习信息的收集、研判与处理。笔者以之前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为例,谈谈基于学习信息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建构。

一、定向收集学习信息

课堂评价是基于证据的评价,而非空穴来风,前提是必须收集到准确的信息。信息既然是为评价服务的,那么就应该和学习目标息息相关,是有目的的定向收集。

1.教师经验支持下的定向收集。

课堂上,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式是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信息收集:倾听、观察、作业、对话等,上课的过程就是大量信息生成并收集的过程。研究型的教师能够基于学生学习目标,及时收集信息,并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引导、处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的第一句话是“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从形状、颜色两方面,用叠词的方式描述事物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迁移的好模板。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模仿例句,同样从形状、颜色两方面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练习:    (  )的、(  )的。这个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回答,收集信息,对符合要求、用词恰当的予以肯定,对不合要求的加以引导。第一位学生回答:“苹果圆圆的、红红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学生都有类似的描述。第四位学生说“电视机是正方形的”,符合形状特点,但没有使用叠词,笔者及时抓住这个信息,请“小医生”来帮助修改,第五位学生改成“电视机方方的”。第四位学生觉得这个改正是正确的,符合要求。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信息,教师收集处理恰当,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当颜色、形状的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笔者注意收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叠词描述,引导他们拓展到味觉、感觉,学习使用“柔柔的”“嫩嫩的”“香香的”“甜甜的”等叠词描绘事物,丰富语言表达。

2.学生自我学习中的定向收集。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在课堂观察中,同桌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通常能较好地帮助到每一个学习个体,实现学习互助。这个过程中,同桌、伙伴可以成为学习信息的收集者,及时反馈信息。当然,学生对自身学习信息的收集,也是一种方式。教师经常会问:哪些同学还有不明白的?其实就是对自我学习信息的一个汇报和呈现。

二、对标研判学习信息

信息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生成大量及时的信息,教师必须根据课堂学习的目标,准确及时地判断,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信息,适时调整、处理,进而推进教学。基于学习目标的研判,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储备,综合课堂内外信息,打破时空界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做好教学引导。

1.跨越课堂内外的信息综合。

课堂产生大量综合性的信息。教师收集到的信息必须联系文本的前后内容、课堂内外的经验和知识、整合各学科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判。比如: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联系前期学习的停顿、轻重、长句处理等,循序渐进,方能温故知新。

2.基于学生经验的信息勾连。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产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储备,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研判时,要联系学生的新旧经验,判断捕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信息点。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要下雨了》时,笔者把目标定为“学习人物对话,准确使用提示语、语气词进行对话”,并据此设计了一个语言迁移的情景,“远远的,我看见李老师从走廊那头走过来了,(  )喊:(  )”。课堂练习时,生1、生2、生3的回答分别是:“李老师,你好。”“李老师,您好啊!”“李老师,您好!”连续三位学生的答案相似,仅在礼貌用语上略有变化,无其他拓展,显然对话质量不高。当时笔者判断,可能这样的情景设置太有局限性。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于这样的情境,一般处理就是问好。于是,笔者调整情境设计,增加了生活化的细节:“远远的,我看见李老师出差回来了,从走廊那头走了过来……”;根据我们的生活日常,改成“远远的,我看见李老师从走廊那头走过来了,手里抱着一叠试卷……”这下,学生的思维被拓展开了:“李老师,我好想你啊!”“李老师,出差的日子好不好玩?”“李老师,我考了多少分啊?”真实情境的改进,帮助学生生发出丰富多彩的对话。

3.针对学习目标的敏锐研判。

课堂信息的收集研判,衡量着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敏感度——能把握一瞬间出现的想法。这种敏感度,依赖于教师对课堂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只有学习目标清晰的时候,教师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节奏;反之,目标繁复,课堂上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复杂信息,缺乏针对性,教师反而无从判断。所以,对信息的敏锐研判,只有学习目标的高度清晰、简洁,方能有針对性地深入。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学习目标不清晰,或者目标过于繁复无法掌控,又怎么可能让学生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行呢?

三、提升性地处理学习信息

课堂信息的收集研判,最终是为了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评价通过学习信息的处理,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最终获得素养的提升。这个过程,始终要围绕学习目标,准确把脉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抓住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1.信息的针对性处理有利于学习提升。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大量信息产生的同时,也会有大量信息被淹没,如果不及时处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会被浪费。教师要善于倾听和发现。比如,一位学生造句:小明摔倒受伤了,我跑过去说,“小明,你要支撑住啊!”“支撑”一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合规范,学生本意要表达的应该是“你要撑住。”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说个句子,因此必须明确这个表述的问题所在,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撑”“支撑”的正确使用方式和场合,培养学生的语感。

2.信息的层次性处理有利于学习提升。

我们常说,设计教学的难度最好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具有挑战性,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拓展深入。

例如,学习课文中“跑过去问”后,进行语言练习:( )问。最初学生的迁移仅停留在动作层面:走过去问,飞过去问,骑过去问,冲过去问……收集到这些相似的信息后,笔者做出了肯定的评价,问:能不能不是动作?学生回答:一本正经地问,直接问,生气地问,大声问,温柔地问等。第二次学习,显然学生的语言更丰富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帮助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用上这个短语进行说话练习:“小明摔倒了,我( )问:(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创情景,进行“( )问”的说话练习。学生的创作丰富多彩且极具生活气息,有的学生还很有礼貌地用上了“请问”。

3.信息的巧妙性处理有利于学习提升。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学生能生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成为彼此学习的导师,学生自己就能成为评价者。这需要教师敏锐研判,巧妙处理。

一次公开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当学生已经练习、总结到位时,笔者就准备结束这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这时一位朗读比较出色的学生举手评价了同学的学习后,忍不住自己主动示范朗读起来。于是,笔者顺水推舟,请这位同学当小老师,带大家朗读。既然学生对此有更深入的学习要求,为什么不继续呢?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练习: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感情,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开放的话题和练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出丰富性:他們发现同样的感情传递,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重音处理。这样的学习更深入、更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收集了同伴的发言,并做出研判,成为评价者,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这样的学习,其有效性和深入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课堂评价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温故知新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信息再产生,再收集,再研判,再处理,再评价。基于学生信息的课堂评价,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信息,在资源生成的动态过程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有效处理,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且行且思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立足三个“关注”把握高效课堂
探析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重”齐发,教育无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