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需要创新, 本文依据据笔者个人教学实践体会,从重组现有教材和自编研发教材谈教学内容创新,从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和变革方式谈教学设计创新,从自制学具和优化板书谈教学手段创新。
【关键词】课堂创新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学具板书
科学离不开创新。因此,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打破常规思路,使每节课充满生机和趣味。
1.重组现有教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固守于按照教材上的板块,一个接着一个进行,由于前后板块缺乏联系,导致知识点割裂,学生学起来有时觉得莫名其妙。对于现有的教材,笔者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真研读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
(1)单元内容重组 把单元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重新安排。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呼吸和血液循环》单元,笔者将本单元内容重新设置成四个部分:①肺和呼吸;②心脏和血液循环;③测量呼吸和心跳;④呼吸和循环器官的保健。这样调整,主要基于以下理解: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中各个器官及其作用;其次,让学生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理解准确的数据能反映人的健康水平;最后,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如何保健,强化学生珍爱生命的保健意识。
(2)一课内容重组 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照镜子》,笔者改变了教材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教学:先让学生玩玩镜子,看看镜子,说说镜子,让他们发现镜像与物体左右相反;再增加一面镜子,把两面镜子组成一定角度,通过变化角度发现镜面夹角和镜像个数之间的关系;又增加一面镜子,用三面镜子做万花筒,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会有千变万化的镜像?学生思考并认识反射的概念,把原先教材中设计的先介绍反射的概念放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和逻辑水平。
2.自编研发教材
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操作不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一课中,将木块浮在水上,测量把木块拉入水中需要的拉力来研究浮力,这样的设计虽然直接但缺少情境,如何不受干扰地“拉”?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救生衣的情境,以此来探究上浮物体在水中能够承载的重量,将把物体“拉”入水中测浮力换成“压”入水中测浮力,选择用垫片当重物,方便操作又容易计数。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好的引入,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引入的形式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引入要具有实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教学《救生衣的秘密》一课时,笔者用图片欣赏导入法。课件中出示一张漂流的图片,我先提问:“漂流是一项快乐而又刺激的水上运动,玩漂流的人身上都穿着什么?”学生异口同声:“救生衣!”,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接着又问:“为什么?”学生欲言又止,好奇心和求知欲显然被激发出来了。
2.实验探究,发展思维
科学课上经常用到实验探究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的较多,这种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标中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学习。教学《研究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承载重量》时,笔者设计了多个活动让学生探究。
(1)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 教师出示同体积的蜡块、木块、泡沫块,提问:哪种材料在水中承载的重量最大?学生猜测说明理由后讨论交流实验方法:放重物。教师再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固定好杆子的底座),学生看后恍然大悟,立即会说出把物体打个孔穿进去就能固定,再放重物。
(2)比较不同体积的相同材料 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开展新的探究活动,学生兴致盎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获得的结论,肯定自己的發现。在多个活动引导下,学生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一个个参与探究活动,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越思考越想一探究竟,越探究越想解决问题。
3.变革方式,深化思维
根据观察、测量收集的大量数值,一般称为数据。寻找和收集信息也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技能。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实验素养,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呈现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统计整理数据 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组长将记录单上的数据贴在黑板上的统计表内,用不同颜色的磁钉代表不同物体,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对应的区域再贴,学会使用统计图呈现数据。
(2)观察分析数据 学生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发现承载重量最大的是泡沫块,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教师提问:同样体积的上浮物体,在水中承载的重量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通过观察现象和分析数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可能原因。
(3)思考探究数据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想到原因是物体的重量不同,教师继续追问: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原始状态一样吗?学生必须把观察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关联起来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
1.自制学具,方便学生动手
自制创新教具,应该易于演示,方便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敢想敢做多尝试,制作设计最适宜教学使用的实验装置。例如,教学《研究上浮物体在水中承载重量》的一课时,笔者最初设计的装置是,使用6mm直径的玻纤棒粘在亚克力板上,经过试验发现6mm的直径略粗,物体套在杆子上摩擦力大,如果把物体的孔开大,套在杆子上又松垮晃动。后改为用3mm直径的不锈钢杆子固定在不锈钢板上(如右下图),不锈钢材料摩擦力小而且防水美观。创新设计制作教学具,过程艰辛而有趣。
2.优化板书,鼓励学生参与
板书设计,能够突出重点、揭示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明确目标,降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如《研究上浮物体在水中承载重量》教学时,笔者课前把研究的上浮物体、水的情境、实验装置等都制作成板贴,学生随教学进程参与板书完成,在黑板上贴对应的板贴,实验数据和排序结果一目了然。创新板书的运用,既能循序渐进地模拟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景,又动态显示了承载重量前后的位置变化,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