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艳
摘 要:课堂是由“教”与“学”共同构建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交流与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沟通与交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例,对“对话式”教学方法应用给出基本的过程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对话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对话”在当今社会是不容小觑的。大到国际事务,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都是至关重要的,对话的内容和方式将直接影响事情的成败。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和师生的交往也都非常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总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现状还没有得到转变。而“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则可以改善这种状况,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拥有在课堂当中的主导地位,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来参与、探索与研究,无疑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
一、对话和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中的语文教学想法是一堂课总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认识和深度也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在这期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交流与对话。
二、对话式教学的理论根据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对话式”是具有先进的理论根据的,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用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已经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及作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下文是对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自我之间对话关系的分析,在这些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交流者,更是引导者和协助者。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始前预先安排预习文本内容的任务给学生,以此让学生通过初步地阅读熟悉文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并且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記录下自己的疑问以便在课堂上提出和解决。预习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阅读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而高效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初步了解文本有助于对话式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上,教师应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见解以及疑问,进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尝试解决疑问。最后教师再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通过合作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有趣且充满活力。另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本的深度和语言价值。
(三)学生与作者对话
语言学习的意义在于挖掘文本的主旨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唯有带着审视人文的眼光才能看到一门语言的精华所在。因此,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以了解作者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对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唯有深入探究才能明白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声音,才能找到深埋文本里的思想宝藏。
(四)学生与自我对话
与自我对话既是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回顾。通过回顾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总结、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仍然存在疑问的地方并及时请教教师,这样才能将文本学懂、学透。而且,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性,将零散化的知识构建成一个能够自由体验的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空间。
四、对话式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需要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师生之间只有处于平等的关系下,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老师要抱着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听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不放下自己的架子,永远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距离感,就会使学生不愿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不愿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因而导致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设计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良好方式和手段。好的交流对话教学模式不仅仅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有趣,并且促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理解,营造了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精神氛围,对学生今后的素质内涵培养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就像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让他们踊跃地说出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对课文中的各个人物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表示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沟通,才能保证对话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善于鼓励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理闭锁期,想要对其开展教育活动,就需要教师努力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走出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学会与教师沟通、交流,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到好处的话题,如果问题太浅显或太小,会使学生毫无参与的兴趣,对此表示“不屑一顾”;但若是问题太大太深奥,学生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切入点,这样的问题往往也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情况都非常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模式,想要学生打开心扉,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有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制订,借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则是更多地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提前设定一定的话题范围和要求,以免学生在自己制订主题的过程中脱离文本。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可以在班级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好词好句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讲解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更好地合作。
(三)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
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也就是主体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学生自身就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为在系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对话之前,教师应该进行相关内容的提前设计,需要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制订怎样的话题、学生是否有发言权、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是不是浓厚、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将会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只有教师将这些问题了然于心,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对话式教学要想更好地进行,就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而且,随着合作讨论的次数增多,有时也难免出现课堂中喧闹杂乱的状况,所以教师要随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组织好课堂的纪律,保证课堂中的对话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小组讨论时时留心,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要观察各个小组都在进行怎样的讨论,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就可以与学生进行有趣的对话式教学。首先,教师划定相关的讨论范围,之后由学生主導来制订具体的讨论题目。教师之后又根据这个题目来和学生一同参与讨论活动,对其他小组也要随时注意,准确把握整体的讨论方向,不能偏离正确的航向。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和交流的方式,不能端起教师的“架子”,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模式,让学生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使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解脱出来,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因此,对话式教学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新的力量。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