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2 00:29张文华
考试周刊 2019年5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摘 要: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探讨、总结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汉字因形表义,对字词的理解正是孩子有效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我根据平时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汉字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汉字学;阅读;教学

一、 推形析义 挖题眼

揭示课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70%的汉字属于形声字,形声字由声符和义符组成,声符表音,义符表义。利用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推形析义,挖题眼,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这篇课文,课题“窃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初读课题,很多孩子会根据生活经验,把“窃”理解为“盗窃、偷窃”。有的孩子读了课文后,知道“窃”虽然不是“盗窃、偷窃”的意思,但也无法准确表达“窃”字的含义。“窃”是个形声字,“穴”表义,“切”表音。“穴”作为偏旁,与洞穴、房屋有关。“窃”的繁体字是“竊”,米从穴处,即被偷盗的意思。“窃”本义是偷盗的意思,现也引申为偷偷地,暗中,如“窃笑、窃听、窃读”。“窃读”就是偷偷地读书、看书的意思,理解词义后,教师可以抓住题眼提出问题:小时候,作者在书店偷偷地读书的滋味是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课文。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课题“崛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崛”是形声字,“山”表义,“屈”表音。教师引导孩子交流:山有什么特点?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推形析义,让孩子理解“崛起”就是指像山一样高高地挺起,中华像山一样高高地挺起,就是说中华强大起来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强大起来而读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辨形思义 释词意

语文课堂教学,在初读课文后,一般都会安排“生字词教学”这个环节,生字词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把一些重点词语理解放在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随文识字,随文解词,孩子对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混在旁听席中的乔埃大惊,落荒而逃。”“落荒而逃”这个词语中的“荒”,有很多孩子会与“慌”这个字混为一谈。“荒”是会意兼形声字,从“艹”,“巟”指水广,指草长满田地之意。而“慌”是形声字,从“忄”,与心情有关。教师引导孩子分辨字形,思考这个词语的大致意思,“落荒而逃”是指向长满草的荒野逃跑的意思。通过比较,辨形思义,孩子铭记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不会把“落荒而逃”写成“落慌而逃”了。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这句话中的“莫名其妙”一词,孩子能大致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不清楚,不明白,但很多孩子把“莫名”当作“莫明”,理解为:不明白的意思。“名”是会意字,“口”指叫喊,“夕”指黄昏,表示天黑时叫孩子回家的意思。“名”在这个词语是指说出的意思,“莫名其妙”字面的意思是: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这个词语应这样理解: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这样通过比较,辨形思义,今后孩子就不会把“莫名其妙”写成“莫明其妙”了。

三、 探形索义 悟内涵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既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的过程。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琳琅满目”这个词语中“琳琅”是什么意思呢?“琳琅”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也叫斜玉旁,与珠宝、玉石有关。“琳琅”是指精美的石头。“琳琅满目”是指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是指:精美的石头很多,到处都是。联系上下文,“琳琅满目”在这篇课文里指的是:摊点里陈列的木雕不但精美,而且数量非常多。教师提出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呢?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句话中的“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呢?“骥”是形声字,“马”表义,“冀”表音。“骥”是指好马、骏马的意思。“按图索骥”就是指:按照提供的图纸寻找好马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按图索骥”在课文里是指:母亲领着孩子一道去医院,一路上指点指点,让孩子先有个印象,以后孩子生病,再让他独自一人上医院看病。可是,母亲这样做了吗?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是怎样做的?孩子独自一人上医院看病后,母亲内心备受煎熬,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矛盾的心理,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四、 探源明义 品精妙

语文课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引导孩子通过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走向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语言就是品味人情,是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是用心灵与文章的主人公沟通,进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中的“聪惠”一词的“惠”古代同“慧”,“聪惠”就是非常聪明的意思。教师可以抓住“聪惠”一词,提出: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杨氏子非常聪明呢?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抓住“惠”这个字,体会“惠”除了聰明这个意思,还有什么含义?惠,金文=(叀,纺纱的转轮,代表纺织)+(心,表示善良温柔),表示女子能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且心地美好,与人为善。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古人称男子善于组织管理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说文解字》指出,惠,仁爱也。也就是说“聪惠”除了有非常聪明的意思,在这里还包含仁爱,与人为善,知书达理的意思。接着教师引导孩子体会杨氏子说话妙在哪里?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精妙所在。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长相思》这篇课文,“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句话中的“聒碎”一词是什么意思呢?“聒”篆文=(耳)+(,嘴里塞满食物),比喻塞满耳朵。本义:两耳充满噪音,思绪混乱。隶书

用“舌”(说话)代替“”,另造会意字,表示话语太多,令人耳根不清净。是什么聒碎将士们的思乡之梦呢?教师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塞外风雪交加是怎样的情景?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那么家乡此时此刻应该是怎样的景象?通过探索“聒”字的演变,领会“聒碎”一词的意思,体会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品味语言的精妙。

五、 溯源求义 解困惑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四千多年来,汉字从甲骨文以来产生很大的变化。由于一大部分汉字笔画太多,不便书写和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1956年1月正式通过簡化字。1977年,国家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简化字与原来的汉字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对有些字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应溯源求义,探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这句话中的“得意扬扬”一词,在旧版的语文教材中写成“得意洋洋”。为什么新版教材要把“得意洋洋”改成“得意扬扬”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古人称大池为湖;称大湖为海;称大海为洋。而“扬”的甲骨文借用“昜”

(日+下),表示在阳光照耀下突出、鲜明。篆文=(手,举)

+(昜,日照),表示高举在日光下,“扬”有高举使之飘荡的意思。通过比较“扬”与“洋”的不同含义,更能体会洋人撞死中国人后,不但没有丝毫自责的意思,而且还趾高气扬,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通过追溯汉字演变历程,孩子们就更容易领会新版教材为什么要把“得意洋洋”改成“得意扬扬”了。

例如:“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而“厉”有严格、严肃的意思,而“励”有振作、振奋、劝勉的意思。爱动脑筋的孩子不禁会问:“再接再厉”怎么不是“再接再励”呢?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孩子探究“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来源了。“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原来是指雄鸡相斗时,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再接再厉”的“厉”原本是“砺”,指磨刀石,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引申为磨快,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也就是说“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原来是“再接再砺”,由于汉字简化,为了书写方便就把“砺”简化成“厉”。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来源,孩子们一定会记得更牢。

汉字具有音形表义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汉字学”的构字规律,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有助于孩子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帮助孩子领会课文的重点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作者简介:张文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