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
【关键词】 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课程 数学语言 数学课后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12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社会数学化”只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数学阅读助力我们的数学课堂。
一、让数学文化知识融入课堂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涉及到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便用,教师在备课时会添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些数学知识的由来,产生这一数学知识的背景文化,还有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软事更高一层的数学观念数学品质等,越到高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的融入越重要。
把生活素材与数学文化相结合,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拓展与之相关的知识,参考各类书籍,寻找有关这一内容的数学文化知识。通过填写阅读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和填写过程中体会数学文化。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中,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找出生活中和比有关的素材,再参考相关的知识,生活中常见的大小不同的国旗,神奇的“黄金分割”,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美。了解这些文化知识之后,让学生填写“我们的收获”,了解学生己掌握的知识和不懂的内容,再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二、数学阅读课程的开发回归数学教材
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基础性文本首选是数学教材,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载体,那对数学阅读的课程设置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每个阶段孩子的特性做了不同的要求。
1—3年级的学生从视觉出发,多以绘本的形式出现,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3-6年级的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动脑创造,多以创编形式完成,通过创编丰富且具有儿童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阅读资料,激发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开展数学阅读,例如:创编数学故事,孩子们既能在故事中学到数学知识,又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锻炼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并从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增长数学智慧。这些数学阅读课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
三、数学阅读促进数学语言发展
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学语言发展水平偏低的学生,数学理解能力也弱,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注重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其中独特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
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在学习定义性质时,对于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多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着小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圈出关键词“同时”“相同”“0除外”等,让学生明白关键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再让学生带着语气去读来加深理解记忆。同样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抓住重点多读,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简洁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等特征,数学阅读也就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了。
四、数学阅读助推课堂知识整合
在讲授新课之前,带领学生一起看数学教材的目录,完成一章节知识之后,进行自我整理和复习,目的很简单,引导学生养成对整体教材整体把握的意识,做到心中有数。本学期需要了解学习哪些知识,整理章节知识,就像老师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一样,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整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课前预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课堂上讨论学习,解决预习中留下的疑惑,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对前一部分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从中获得知识整合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数学阅读推动学生反思
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特别是数学科普类读物,好奇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联系,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理解阅读情境,积极的选择思维方法,产生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通过数学阅读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让数学课堂不只是停留在机械的练习,数学阅读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从知识的探究中反思,思考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核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基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教育要培养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智慧,实质就是开发大脑的潜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综合运用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2018年度小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8476)】
[ 参 考 文 献 ]
[1]孙俊勇,苏桂芹.小学数学阅读课程--丰盛的数学大餐,《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年第1期.
[2]张桂琴.小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意义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19期.
[3]孙俊勇.数学阅读课程,让数学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师》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