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探析

2019-09-10 07:22周建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科学探究问题对策

周建雯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在科学学习中,幼儿不仅能初步体验探究的乐趣、提升探究能力,而且还培养了科学素养。然而,当前幼儿园科学环境和教师活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更好地了解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现状,提高教师对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的有效性,推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现状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发现,中班科学探究活动存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核心经验理解模糊、幼儿科学记录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改善上述现状,教师有必要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目标的建议,加强游戏指导能力,严格把握领域核心要求。

【关键词】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现状;问题对策

一、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论分析

1.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定义

随着新版课程标准的落地,自2017年9月起,我国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并将其定为基础性课程。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活动是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载体,是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过程。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科学教育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定义为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了解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数据,阐述结果。可见,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儿童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儿童的科学学习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专家也提出科学从娃娃抓起,让科学进校园等相关建议。可见,科学学习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英国的学校课程明确指出:科学探索的价值不仅是促进儿童的理性发展,也促进儿童的非理性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儿童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过程,而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人类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科学学习欲望,能为儿童将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为了满足幼儿科学教育的需求、找出当前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不足,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来调查与分析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幼儿科学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兴趣点分析

相较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孩子表现得越加好奇好问。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无处不在:有时候幼儿在盥洗的环节,会对水流动所形成的漩涡感兴趣,几个孩子便围在了一起,展开了讨论;有时候孩子会对发霉的墙壁感兴趣,追着老师问个所以然;有时候孩子会对一份科学材料充满好奇,足足操作了3天都不肯让给别人玩…….无论是集体活动、自主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户外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科学兴趣点产生的地方。

图1是中班幼儿容易产生科学探究行为环节的调查数据

研究结果提示,自主游戏区域(100%)是中班幼儿最容易产生科学探究行为的环节,其次是户外活动环节(87.5%)、集体活动环节(43.5%),最后是生活活动环节(37.5%)。自主区域游戏教育模式被蒙台梭利教学法和皮亚杰认知主义幼教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近些年,在我国也逐步普及起来。本院幼儿每天都有一个小时以上的自主区域游戏时间,幼儿在自主区域游戏时间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进行游戏。中班幼儿不仅在科学区容易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甚至在美工区、建构区、小手操作区、太空沙区等都比较容易产生科学探究行为。他们会时不时对颜色的混合、建构的稳定性、沙子的流动性展开讨论。

户外活动中,中班幼儿对水的流动性、光影等特别感兴趣,经常会自发生成科学探究行为。好奇心强的中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也不乏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喝水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去探究水杯的奥秘,喜欢把杯子蓋在耳朵上,去听杯子里面的声音等。

图2最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形式

由图2研究结果可知,62.5%的教师认为中班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形式是个体操作,25%的教师选择了小组讨论,12.5%的教师选择了集体教学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形式。

幼儿自主游戏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很好的个体操作场地,这是中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个体操作中,幼儿与材料、环境充分互动,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约88%的教师表示她们班幼儿对科学材料很感兴趣,能长时间操作,约12%的教师表示她们班孩子对科学材料兴趣一般,只是偶尔操作科学材料而已。另外,通过数据分析可知,93.75%的教师认为中班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材料是操作试验类的科学材料,6.25%的教师认为中班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材料是成品玩具类材料,见图3。制作创作类、观察阅读类材料则没有教师选择。同时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相应地在本班投放了大量的操作实验类科学材料,以及适量的成品玩具类、制作创作类、观察阅读类科学材料。

图3最感兴趣的科学材料

2.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特点与现状

图4 科学探究时的具体表现

中班幼儿十分喜欢操作和探索,在科学探究时好奇好问以及善于发现科学现象。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任务意识较小班强。因此,游戏持续性较长。通过调查得知,56.25%的教师表示她们班孩子能够独立操作科学材料10-30分钟,43.75%的教师表示她们班孩子能独立操作科学材料5-10分钟。“独立操作科学材料少于5分钟”或“能独立操作材料30分钟以上”选项没有人选。虽然大部分幼儿的游戏持续时间较长,但是可能由于中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欠缺,以及个人性格等原因,也有部分幼儿会出现容易放弃游戏的行为。

图5 幼儿改变科学材料玩法的频率

本研究图5的研究结果提示:虽然教师在活动区投放的科学材料目标明确,甚至有的材料已经制定了玩法。但是只要教师允许,幼儿常常都会改变材料的常规和既定玩法。该结果在现实也得到验证:一个多月前,笔者在自己所在班级的科学区内新增了一套“叠叠杯”材料,希望幼儿能体验叠叠杯游戏的乐趣,以及探索让叠叠杯搭得又高又稳的方法。可是有一次的自主区域游戏时间,我们班小瑶、小琳小朋友把叠叠杯倒转过来,然后把有花朵图案的陀螺放在了叠叠杯里面,玩起了泡花茶的游戏……如果你是教师,遇到这种孩子改变科学材料原有玩法的情形,是制止还是允许?

其实中班幼儿经常会有改变科学材料原有玩法的行为,笔者认为这是幼儿内在驱动下所产生的行为,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在自主区域活动中,我们强调的不是让幼儿按照规定的步骤、程序去操作材料,而是让幼儿主动与材料、环境互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保护幼儿游戏的欲望,鼓励幼儿产生更多想象性、创造性行为。

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普遍都会采用“寻求老师帮忙”“寻求同伴帮忙”的方法,见图6。有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会选择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则会停止科学探究。中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水平的有限,同时没有明确的方法意识,因此比较难脱离他人的指导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般都是求助于他人。

图6 幼儿在科学探究中遇到困难时的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87.5%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适时指导和鼓励同伴合作能够有效引导幼儿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分别有75%和43.75%的教师选择了新增材料和延长游戏时间能够促进幼儿进一步的科学探究,见图7。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与幼儿互动,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教师的指导一般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无论教师使用哪种介入方法,都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适宜性。

图7 对幼儿进一步科学探究产生帮助的方法

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不足

①幼儿记录科学发现的能力较弱

由于中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发展的局限,短短的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不可能将所有问题探究清楚。记录发现的现象,能够帮助幼儿回忆客观事实,整理自己的认知过程。尽管中班幼儿不识汉字,但是他们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图案来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能促进他们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图8是中班幼儿记录科学发现频率的数据图表。62.5%的教师表示她们帮孩子偶尔会记录科学发现,37.5%的教师表示她们班孩子经常记录科学发现。“每一次都记录”、“从来都没有记录”这两个选项并没有教师选择,见图8。结果可知,幼儿记录科学发现的频率并不高。

图8 记录科学发现的频率

图9 需要提升的科学探究能力调查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62.5%的教师认为她们班孩子需要提升科学发现的记录能力, 31.25%的教师认为她们班孩子应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25%的教师认为她们班孩子应该提高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见图9。对科学发现的记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班孩子的薄弱之处。记录是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帮助幼儿回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调整认知的过程。记录可以帮助幼儿验证猜想,从而支持他们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经验。这是幼儿必须要加强的科学素养之一。

②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核心的认知模糊

幼儿园阶段,幼儿科学领域核心经验包括:激发探究欲望、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技能。但是本次调研,仍然有62.5%的教师误解:幼儿园阶段科学核心经验包括“学习科学知识”,见图10。

图10. 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核心经验的认知

教师对于科学领域核心经验概念模糊、误解,这将有可能导致其设计科学活动时候活动目标有偏差。如果教师将“学习学科知识”看得很重,遇到什么问题都是直接告诉幼儿科学知识、原理,幼儿很容易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会过于依赖教师。幼儿不通过自主操作,未必能够理解教师说阐述的知识,久而久之也很容易会失去探究热情。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答案我們都懂,那就是油、水分离。虽然答案很简单,但是我们要让幼儿通过自主实验操作,自己观察油、水分离现象,并进行猜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幼儿的探索欲望不仅获得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素养。将科学学习仅仅理解成是获得科学知识是片面的,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对策与建议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因此,了解当前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现状,发现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1.加强薄弱环节——记录

记录是幼儿将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发现以及探究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中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记录可以帮他们把抽象的现象变成具体的符号,这样有助于幼儿观察、分析科学现象。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只是偶尔有记录科学发现的行为,并且有62.5%的教师认为她们班孩子需要提升科学发现的记录能。可见,对科学发现的记录能力是中班孩子的薄弱之处。

短短的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不可能将所有问题探究清楚,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实际,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发现。尽管幼儿的记录只会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但是这能帮助幼儿观察、比较、概括和分析自己的发现。例如在中班《有趣的陀螺》活动中,幼儿需要探究陀螺转动和不转动时候的不同,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进行了猜想:有的说转动的时候会声响,有的说转动的时候陀螺表面的颜色会没了,有的说转动起来后图案会变成一条线,有的说转动起来陀螺会发光……教师没有判断幼儿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 再进行试验验证。过后发现这次的活动能给幼儿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记录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表格式、日记式、随意式……平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探究活动的契机,引导幼儿自主记录。学习记录的方法、培养记录科学发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材料投放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有意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中班幼儿能与材料、环境、同伴积极互动,经常能发现许多新奇的现象,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但是中班幼儿生活经验不多,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放弃游戏或产生挫败感。下图是容易阻碍中班幼儿探究的情景数据图表。

“材料的拓展性不足”是阻碍幼儿科学探究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幼儿遇到探究困难”“教师没有关注幼儿”,有37.5%的教师认为同伴有趣的游戏会让幼儿转移注意力,阻碍幼儿的进一步科学探究,见图11。

图11 各情景在易阻碍幼儿探究所占的比例

有相关研究证明,材料的投放与幼儿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有意想象、具体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如果教师提供的科学材料拓展性不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产生倦怠感,从而放弃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的材料是幼儿思维运转的基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探究能力和需求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材料。例如,同样是光影的科学探究游戏,小班主要是通过观察,感知发现光、影的存在;中班则可以利用平面镜、万花筒、手电筒等材料开展光影产生的科学实验,探究光影产生的原因;大班则可以了解、感知光是有颜色的,并利用三棱镜等进行相关实验。

另外,研究也指出中班幼儿经常会有变换材料原有玩法的行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科学材料以高、低结构方式相配合投放为主。其实,无论是高结构材料还是低结构材料,都可以以高结构方式或者低结构方式投放。例如,陀螺本是高结构材料,如果以低结构方式投放,则允许幼儿将材料变成食物、士兵等想象中的事物。石头本是低结构材料,如果以高结构方式投放,只能将它作为探索浮沉的工具。把不同种类的材料用不同的投放方式进行投放,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中班幼儿對事物的认识经常要借助于实物操作、实验探究,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材料的拓展性、数量、搭配、结构性等也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等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进行投放材料。

3.观察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强调,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想法等。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并适时指导。中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有限,科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阻碍探究的情况。调查发现,中班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一般都是寻求教师的帮忙,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则会停止科学探究,仅有约30%的幼儿会坚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不能放任不管、更加不能干预过度。面对幼儿的求助,教师不要立刻给予答案,尽可能少地直接告诉幼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是应该与幼儿一起探索。教师应该把握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下图是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指导方法数据分析图标。

图12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最常用的指导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87.5%的教师最常用启发式指导的方法去引导幼儿进行探究,12.5%的教师最常用鼓励式指导的方法去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探究活动中,启发式指导的方法起了一个很好的支架作用。教师的行为,成为幼儿科学探究中强有力的支架。启发式指导中,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提问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教师提出好的问题,能够将幼儿引向有价值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是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中班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问题类型过于单一。其实,问题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种。开放式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思维,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想法。笔者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把开放式问题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原因思考型问题,事实现象型问题,规律猜想型问题,引发任务型问题。原因思考型提问,就是对“为什么”的提问。如,为什么一捏瓶子,水就会往上喷呢?为什么风筝能够飞上天呢?事实现象型问题,就是对“是什么”的提问。如,把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拌后颜色盘里出现了颜色?规律猜想型问题,就是对“会怎么样”的提问。这种提问在小实验活动中最常见,如:猜一猜水和油混在一起会怎么样?猜一猜陀螺转动起来后会怎么样?引发任务型问题,就是对“怎么做”的提问。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做法进行猜想,如: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上天呢?怎么才能把红豆很快地挑出来呢?

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提问,教师都是旨在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探索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对问题、现象进行解释,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教师可以参考上面开放式问题的分类,有的放矢地在探究过程中使用。

四、结语

科学探究活动是中班幼儿开展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现状研究影响着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经过调查分析,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持久性、自主性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存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核心经验理解模糊、幼儿科学记录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改善上述现状,作为幼儿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严格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领域目标建议,正确对待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60.

[2]朱若华.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刘德华.西方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J].教育探索,2003(10).

[5]许琼华.对幼儿科学教育中“猜想”的猜想[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10).

[6]丁海东.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吴邵萍.开放性区域活动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8]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潘清华.幼儿园科学区操作材料投放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4).

[10]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2008(7).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问题对策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灵动指尖的艺术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