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剑锋
【摘要】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在农村小学,孩子自控能力差,学生父母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重视,自身也未树立足够好的榜样,致使学生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本文着重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让学生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从中获益一生。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44-02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分析
(一)讲话不文明,行为举止不礼貌,对老师长辈不尊重
校园里,楼道里,走廊里,经常能听到孩子们说出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做出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抠耳鼻,面对着他人打喷嚏、咳嗽等;不少孩子见到老师和领导,或接送的长辈,也没有礼貌地问候一声。
(二)课上精神不集中,课下作业质量差
我校许多小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视野范围,极易走神,小动作不断。在家做作业时字迹潦草、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三)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
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只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把学习当作应付任务。
(四)卫生习惯差
不少学生经常啃咬指甲,懒于洗手洗澡换衣,未随身携带纸巾,在校随意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看到地上垃圾,不会自觉捡起。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居多
我校全体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较差,父母还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对其应有的监督,关注和教育。大多数留守孩子靠年迈的爷爷奶奶隔代哺养,老一辈人对孩子通常都非常宠溺。如此情况,孩子行为上就会变得随心所欲,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也由之而来。
(二)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身上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此外,有的家长自身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比如赌博、醉酒、抽烟、行为鲁莽、“出口成脏”、甚至是在学业上,与孩子一起弄虚作假,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也全身劣习。
(三)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落后,以为给孩子提供吃、穿、住,就是关爱孩子的全部。这些父母很少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因未陪在孩子身边而感到怀有愧疚,于是就想法设法地在物质上满足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爱是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害。
(四)农村教师对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现象。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好处和意义,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五)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步调不一致
学校里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说法背道而驰,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老师在校强调要勤洗手,但是回到家里,孩子还没洗手,家长就让孩子赶紧吃饭。老师的五天教育抵不过两天的周末休息,真所谓是“5+2=0”。不一致的教育让老师无可奈何,让学校教育半途而废。
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家长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福禄贝尔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们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繁杂,而家庭环境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
家长需要更新一些固有的教育理念,摒弃“重物质,轻思想”的旧观念,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此外,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做什么,他们就会模仿什么。因此,要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家长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家长需要摒弃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小到说话带脏字、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喜欢打扫卫生等,大到交往沟通的方法,部分家长因一点小问题,就对孩子大吼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旦与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就不会懂得友好地有效地沟通,也会学习大人用吵架,甚至打架解决问题。
(二)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留守儿童家庭应该想尽办法多陪伴孩子,监督孩子和关注孩子。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最佳的行为习惯培养期,必定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影响。父母赚再多的钱,给孩子提供再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孩子身上的不良行為习惯必伴随着孩子一生。所以,家庭内部应该决策出最佳方案,让至少一方父母能长时间陪伴和监督孩子的成长。实在没办法的,平时父母也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家里的孩子打电话,抽出更多的时间回家,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注和监督,让孩子有“被爱”和“被管”的感受。
(三)学校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监督,并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体活动
为了让良好行为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可以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每天由少先队值日生根据班纪班风、五讲四美、安全卫生、文明礼貌等养成教育内容,全天认真检查,并进行量化评分。各班还要设立流动监督岗,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周总结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评比,督促各班根据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让学生的外化行为循序渐进地转变为内驱力。此外,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体活动,比如“诚信伴我成长,诚信助我圆梦”,“讲卫生,保健康”等,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不断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目的。
(四)教学渗透,潜移默化
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应当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卫生习惯教育,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感知养成教育的内涵,体会养成教育的主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五)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保持一致,共同发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学校和家庭只有坚持一致的思想、观念和步调,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通讯途径,向家长及时传达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坚持的思想和做出的努力。家长则应该全面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和督促工作,让学生更早更快地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贵在坚持,重在行动,各方的合力一定会让孩子们享受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 参 考 文 献 ]
[1]龙振扬.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68.
[2]陈国荣.加强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9,(13):9.
[3]张海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18,(16):29.
[4]刘益.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散文百家(下),2018,(12):31.
[5]何正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探究[J].青春岁月,2018,(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