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民族色彩,不仅能增加幼儿园课程的活力,也更符合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发展理念。上海市普陀区豪园幼儿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幼儿园原有养成课程的再塑造,完善课程架构、内容体系、实施途径和评价方式,对“品性养成”课程进行了实践研究,最终确立了“尊重”“友善”“诚实”“勤俭”四大品性要素。幼儿园形成了在“文化中启蒙、环境中熏陶、游戏中体验、生活中养成”的课程特色,引导幼儿在“认知理解、感知体验、实践拓展”的养成过程中,成为身心健全、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中国人。
关键词:品性养成;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74-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普陀区豪园幼儿园(以下简称“豪园幼儿园”)立足现实生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意义,塑造了幼儿“品性养成”课程,让幼儿感受与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陶冶幼儿的品德,促进幼儿形成健全健美的品性。
一、“品性养成”课程的内涵与理念
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面临一个矛盾:既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实然特点,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要求的应然轨道。因此,在幼儿品性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顺应幼儿品性发展的规律,又要明白品性的社会意义和蕴涵。这就要求幼儿园与幼儿教师顺应幼儿品性发展的规律,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明确品性的社会意义和蕴涵,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着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中国人。
具体而言,豪园幼儿园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行动指南,具体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精神。豪园幼儿园立足于“顺应幼儿天性,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需要,陶冶幼儿良好品性,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园宗旨,在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对“品性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确立了“顺性而为,品性启蒙,健康成长”的课程理念。顺性而为是养成教育的理念,品性启蒙是养成教育的切入点,健康成长是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期望通过顺性而为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品性启蒙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凸显教育的价值,强化家园共育,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品性养成”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一)调研梳理,确定“品性养成”四大要素
通过对国内外品性项目资料的分析,我们筛选出了一些最适合现代幼儿品性培养的项目,其中包括:诚实、守信、尊重、感恩、坦率、宽容、正直、自律、关怀、助人、同情心、礼节、合作、友善、爱国、亲切、孝顺、仁爱、勤俭。之后我们采用德尔菲调查法,向社会学学者、教育学学者与一线幼儿教育专家等反复征询意见,确定了“品性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整合和归纳出“守信”“尊重”“友善”“勤俭”四大品性要素,为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理清层次,构建“品性养成”目标体系
幼儿品性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即既要有培养的总目标,也要在每个具体活动中有一些细化的要求,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细化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建构课程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使课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评价性的特点。我们将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引导教师在设计幼儿“品性养成”目标时从对象、行为与要求这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由此,我们把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定位为:以幼儿“品性养成”为主线,以“尊重、友善、守信、勤俭”为核心价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关注幼儿活泼好动、勇敢自信的天然个性,乐群协作、友善交往的集体意识,爱自己、爱他人、健康自立、文明惜物的生活态度,善倾听、乐表达、喜爱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具有“童心会玩,爱心乐活,慧心爱学”身心和谐发展的儿童。
在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形成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22个分目标与88个具体行为表现,构建了环环相扣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具有鲜明的序列性和层次性,为教师的课程实践指明了方向。
(三)主题整合,建构“品性养成”课程框架
基于“蕴生命成长,育品性启蒙”的办园理念,我们把握课程内涵,建构了理念与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结构,通过对共同性课程的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共同性课程和特色课程之间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构建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课程实施途径进行分类,将“品性养成”课程分为主题型课程、渗透型课程和家园共育课程,通过不同的实施途径对幼儿进行“品性养成”教育,以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
在编制课程时,通过对幼儿“品性养成”四要素的研究,我们形成了四大类单元课程,即“尊重课程”“友善课程”“勤俭课程”与“守信课程”。我们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已有经验、学习特点和每个阶段幼儿应具备的品性经验为轴心进行课程编排,形成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次级主题,使“品性养成”课程以单元化、主题化的形式呈现。最终,我们依据核心经验和四类品性要素的教育价值,重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形成了四大课程体系与十个课程主题。同时,豪园幼儿园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发展重点上,小班重滋养兴趣、中班重习得方法、大班重拓展能力,让幼儿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有序发展,形成了主题式的“品性养成”课程。
三、“品性养成”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品味经典,润泽心灵
我们将品性课程实施中的专门活动取名为:品味经典。品味经典课程选用广为流传、与幼儿经验贴近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与成语故事等,结合儿歌、童谣、古诗与动画等素材。教师结合这些素材设计和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在听听、说说、演演、编编、唱唱的过程中,教师以趣导情,以学导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如在《曾子杀猪》故事呈现中,教师用皮影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在穿插傳统元素的同时加深幼儿对诚实守信良好品德的理解。
因为品味经典中选用故事的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为了让幼儿将学习内容有效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教师联系实际,设置模拟情景,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加深对品性内涵的感悟。又如在《程门立雪》故事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到古人如何尊重他人之后,又播放了公共场合行为有礼貌的公益视频,引导幼儿继承古人良好的品德。
(二)一日渗透,习惯养成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1]豪园幼儿园教师注意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捕捉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品性教育与引导。如教师教育幼儿来园与离园时打招呼有礼貌、自由活动时与其他幼儿友善交往、盥洗时节约资源等。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抓住教育契机,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品性养成”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品性养成”教育活动。如大班幼儿要做到“能遵守和承认约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做事有始有终”以及“答应别人前能量力而行,答应了就要做到”。教师可以在早晨来园时和大班幼儿约定来园的时间、画一画出勤记录,离园时评一评“守时之星”,交代一些小任务让幼儿回家拓展等。这些渗透活动促进幼儿守信品性的养成。
(三)欢乐月庆,拓展实践
中国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内涵,例如,重阳节寓意敬老爱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尊重”“友善”“守信”“勤俭”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我们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设“欢乐月庆”活动,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发展幼儿的良好品性。例如,在“尊重月”活动中,我们结合重阳节、中秋节,开展“爷爷奶奶秀才艺”“嫦娥奔月”“给爷爷奶奶敲背捶腿”“节日吉祥话”“打月饼”等活动,引导幼儿在传统节日氛围中感受爺爷奶奶的多才多艺,激发他们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在“勤俭月”活动中,我们结合春节,组织幼儿开展“迎新大扫除”“剪窗花”“布置我们的教室”等活动,让幼儿参与教室装饰布置,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四)亲子活动,协同共育
在“品性养成”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家长视为课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课程构建,使他们成为“品性养成”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在“认知理解、感知体验、实践拓展”这三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亲子共赏、亲子共练、亲子共游的系列活动,有效地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了家庭品性教育的方法。
第一,亲子共赏。亲子共赏活动是幼儿和家长共同欣赏品行教育的故事,共同成长。我们依据每个品性的教育目标推荐蕴涵品性要素的故事,通过故事简介、推荐理由,结合品性培养目标对故事进行解读,指导家长和幼儿通过亲子阅读、亲子表演活动,加深对品性内涵的理解。如在“每月一推”的活动中,我们围绕“守信”推荐了《不是我干的》《不是我的错》《让我送你回家吧》等书目。在导读手册的指导下,家长了解了“守信”对3~6岁幼儿的价值,学会了如何教孩子做到“守信”。
第二,亲子共练。亲子共练是指在家庭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实践体现良好品性的活动。我们依据各品性要素的培养目标,从幼儿应该养成的、能够做到的、喜欢做的事情入手,围绕每个品性要素设计两个亲子共练活动,让家长与幼儿在家庭中共同完成。为了让家长明确亲子共练的要求,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具体的指导方法,提示家长根据活动指导要点在家庭中有目的地完成亲子共练小活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第三,亲子共游。豪园幼儿园充分挖掘周边资源,从贴近幼儿生活的超市、地铁等场所入手,围绕品性要素设计小任务,确保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的实践任务逐步递进、有序拓展,让幼儿在与生活环境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把外在的规范内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品性。
四、“品性养成”课程的反思
(一)课程文本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有待强化
“品性养成”课程的实践研究不仅需要课题的引领与项目的支撑,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反复实践。豪园幼儿园已经形成了与“品性养成”课程结构对应的系列操作文本,指导教师有序实施。今后,园长要带领全体教师将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提炼,让课程结构优化,立足实践,服务实践,使之演绎为教师看得懂、喜欢用、能操作的实践文本,真正将养成教育理念转化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行为。
(二)课程成效的反馈与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
评价具有价值判断、质量监控和推动发展的作用,能够反映出“品性养成”课程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幼儿的“品性养成”教育不仅要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还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评价的情境性、过程性以及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元性,我们除了实行教师的激励式评价之外,还可以鼓励幼儿自评和互评。此外,我们还可以优化家长参与的体验式评价,引导家长在参与幼儿园“品性养成”课程的活动中,让家长以合作者、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身份评价课程的内容、实施形式以及效果。
(俞文珺,上海市普陀区豪园幼儿园,上海 200333)
参考文献:
[1]陈影.有效把握自由活动 促进幼儿终身发展——幼儿园开展自由活动的现状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2(18):96.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