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林
摘 要:新形势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时要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积极提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下面,我从“一、实施情境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二、小组合作探究,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三、列举生活实例,将政治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三个方面入手,就新形势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学;教学思考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课堂是一种抽象、乏味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知识,教师使学生背知识点、做政治练习题,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乐趣,学生认为学习政治这门课程就是背一背,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缺乏运用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自身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实施情境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熏陶,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材料,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丰富多彩的情绪》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我出示一些场景,选择一些自愿表演的学生根据场景中的情绪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表演出自己的反应。场景一:我听到了老师对我的表扬。场景2:小明过生日得到了妈妈的礼物。场景3:看到一个叔叔随地吐痰,我();场景4: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场景5:小偷偷走了我的钱包,我()……上台表演的学生表演出不同的情绪,台下的同学根据看到的情绪,说出:快乐、悲伤、害怕、紧张、羡慕、好奇等不同的情绪。我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情绪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我们怎样做情绪的主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探究,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使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发挥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第八课 学会拒绝》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我校的学生小平是一个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从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上学的时候带着手机玩,回家用电脑玩,后来为了玩游戏他甚至住进网吧。我提问学生:小平沉迷于电子游戏,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你打算怎么办?如果要杜绝这种现象,你认为需要哪方面的努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解到面对诱惑,我们要学会抵制,并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三、列举生活实例,将政治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将政治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提高政治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分析社会的积极性,使学生探究新知识,加深生活体验。
例如,在讲《第九课 保护自我》这节课时,我给学生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1.假设你独自在家,这时有人敲门,自称是检查电路的,要求你开门,你怎么办?2.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抢劫,你怎么办?在面对歹徒时,是直接反抗、大打出手还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3.初一学生文某,父母离异后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每个月只有1500元的工资,文某父亲每月给的1000元生活费也停付了,母子俩的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儿子,文某的父亲多次找文父索要生活费,文父一直不给。这时文某应该怎么办呢?4.遇到遭遇诱骗、有人跟踪时,你应该怎么办?我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使学生懂得遇到这些情况能够保护好自己,使学生懂得依靠法律是预防侵害的首要原则,使学生学会求助法律,并寻求法律援助,并善于和不法分子做斗争。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承担起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注重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气氛,使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麗.情景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96.
[2]赖忠有.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农村教育,2019(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