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小平
摘要: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具有宽广的视野,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自然、社会中,在自我感悟中自觉、自愿地学语文、用语文。文章尝试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课内、外阅读,努力探索切实可行,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让书香浸润校园,让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不断受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准》要求学生需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标准》还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關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
1.从重点词、句出发
一篇文章,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依据教材内容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去组织训练。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谈迁和《国榷》不了解,于是在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出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笔者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感悟谈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丹顶鹤的外形美、姿态美。外形美重在写颜色,姿态美则突出了它体型修长的特点,以“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优美姿态来表现其高雅。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并教给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要做到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2.读写结合,阅读升华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一个重要命题。读写结合得好,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阅读教学的结构和过程的变革。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背诵积累,捕捉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指导朗读,通过朗读领悟情感,逐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一处写景的部分“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谈谈读后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情景,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写景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学生积极发言、兴趣高涨。笔者说: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效果立竿见影,读两遍后都能流利地背诵。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语不仅可以背诵,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好词佳句也要摘抄,甚至背诵,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指导学生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类,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教材选人的课文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想象点、空白点,让学生合理地补白,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想象:当狐狸又遇见乌鸦后,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又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神话故事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沉香刻苦习武,经历了千辛万苦,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后,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文本依托,正确地把握读和写的关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微乎其微。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的记忆方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写。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绘制导学图和写读后感等。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读记,是读书笔记种类中较高级的一种,是学生大量阅读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个性化成果。在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低年级学生边读书边圈出好词好句;中年级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高年级学生看完书后及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二、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课内、外融会贯通,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扩展文本内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真正达到课内、外阅读相融之功效。
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笔者提前让学生查阅,了解霍金的事迹或生活中的小故事,因为有备而来,所以上课时学生的交流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学生介绍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趣事;有的学生介绍霍金所患疾病——卢伽雷氏症;有的学生介绍《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有的学生介绍霍金得病后的生活状况……这样既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又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后,笔者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去阅读《中华民间故事》这本书。
再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走进作家的童年世界,领略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同时在诗情画意的阅读氛围中领略作家的写作技巧。
总之,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笔者会从作者、原著、相同的主题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三、阅读教学方法多样化
1.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许多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笔者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例如,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并写上推荐理由;评选“阅读之星”“阅读小能手”;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素材,并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2.提倡亲子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大量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实际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一点,家长都非常认同。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努力和自我训练.而幼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所有父母要意识到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让他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哪怕还不识字时,也要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里还有书,让书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亲子阅读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家长会上,笔者建议家长每天和孩子至少一起阅读15分鐘,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由家长参与和带动孩子的课外阅读。
3.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漂书,完整的说就是图书漂流。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一种好书共享方式。不用借书证,不用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书友在自己的书上贴上“漂流”的特定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所任人带走阅读。阅读后按照标签提示,再自动把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让下一位爱书的人阅读。书籍传递知识和信息,当人们仔细地阅读完它,它便完成了使命。但是,如果把它漂流到下一位读者手中,那本书便在流动中实现了它更大的传播知识的意义。有些学生还在看过的书里写上了自己的感言。
生1:《鲁宾逊漂流记》故事情节引人人胜,叙事语言明白晓畅,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本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不朽名著。
生2:我认为《男生贾里》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讲的都是我们小学生的生活,希望有缘的读者拿到后能够认真阅读。
生3:《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4.选择合适的书籍
由于小学生个性不同,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不同,对书的喜好和选择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在课外阅读中,笔者并不只限于让学生到图书馆多看几本书,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阶段,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那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一线的授课人,我们应当给学生哪些有益的“大石块”呢?笔者认为,第一个“大石块”——国学经典,造就现代君子气质;第二个“大石块”——诗歌经典,不读诗词,无以言志;第三个“大石块”——经典儿童文学,与时俱进,储备底蕴。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使人过得充实,令人变得丰满。那么,阅读就是一道醉人的风景,它会带你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你见识世间的奇闻轶事,让你感受成长的快乐,让你体味收获的喜悦,让你发现生命的魅力。笔者认为,每个热爱阅读的人,心灵都是自由而奔放的,能够在精彩阅读的蓝天下翩翩起舞,攀登知识的高峰。阅读是美丽的,那种美丽并不是轻飘飘的浮云,因为好文章从来都是关于活脱脱的人生、鲜艳艳的生活,它的精髓会融人你的生命,使你的人生因此而变得厚重,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用心阅读吧,让自己的心灵在精彩的阅读中翩翩起舞!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怎样做小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