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这门科目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提升。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职人员的认识,这里就中学物理导学案中问题的有效设计展开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导学案;问题设计;分析
导学案是教师经过集体分析和个人研究后,以新课程教学标准为引导、按照素质教学理念所编写的学习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式的学习,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导学案的整体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着眼于整个授课环境,不能一味坚持灌输型的应试教学套路,而是要完善导学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的激发,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认识。
1.重视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对导学案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妨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接下来需要学习的内容,展开切实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针对问题的设计,教师不能只是对知识点进行单纯的灌输,而是要在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思路,及时标注问题。
例如在对“加速度”这个知识概念进行导学的时候,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妨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内容,插入到导学案的设计中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记录,分析数据会发生变化的根本性原因。利用导学案中的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加速度”的内容,展开一个基础性的认识,进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为了强化整体的预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导学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研究问题,可以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也可以从实际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认识的内容,都可以添加到导学案的设计工作之中。
2.借助问题来深化课堂讨论
在课堂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应用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理解和应用。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这个应试化的教学环境中,对于一些物理知识点,可能教师会有意较快讲解的速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听课状态,未能得到合理的调整,所以,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来规划整体的讲课速度,帮助学生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综合性的发展。
比如在对“力的相互作用”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生活性較强的问题,像“甲同学打了乙同学一拳,为什么甲同学不感觉到痛,而乙同学反而觉得痛呢?”这类探究性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定理所产生的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疑问,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口头分析,可以让大家按照导学案上所设计的实验情况,展开分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测力计这类的工具,对相关的系数内容展开记录,这样在明确的数据指示下,学生能够对上述问题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还有,在探究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强化学生的互动认识,切实推动课程的发展。
3.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巩固,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常常会忽视课后总结的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总结问题,指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对那些重点、难点知识展开妥善的总结与分析,这样学生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
例如对于“平抛运动”这个知识点,由于其考察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所以教师在利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学习认识的时候,不妨将导学案同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平抛运动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评价机制,对班级内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做出切实有效的引导,像基础层级、提升层级和拓展层级,教师可以根据其实际学习情况,作出妥善的教学引导,帮助其对与平抛运动相关的物理知识,建立更为深入的学习印象;其次,教师可以为各个学习小组,设计一些互动性较强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级的学生,建立互动联系,以此来增进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一些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消除部分学生对于物理课堂存在的畏惧感。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工作,教师要抱有开放性的教学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认识,帮助其获得更为深入的学习感受,这样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大为关键,对于素质教学工作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参与课题:《中学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课题编号:【批准号:JKS82595】
参考文献
[1]吴菊新.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8(25):85.
[2]张杰慕.“导学案”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赵东岳.“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