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菜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研究

2019-09-10 08:13黄卉晶岳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

黄卉晶 岳伟

摘  要: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川菜菜名英译的背后隐含着多种语言、文化和交际意图。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川菜菜名的英译进行了研究。译者应重视“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菜名翻译的适应选择度达到最高,提高菜名翻译的质量。希望本研究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为菜名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川菜菜名英译;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三维转换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3

一、引言

菜名翻译是连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桥梁,因此菜名的英译受到了广泛关注。菜名翻译的方法很多,其翻译的复杂性也可想而知。直译法和意译法就是其中的两种翻译方法。朱纯林(2008:188)认为要将直译与意译二者有效结合以达到文化传承和翻译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传递异国文化带来的审美价值,才能感受到原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意义。陈仪(2016:76)通过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手段对《红楼梦》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由于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表意能力的不同,比较文学的发展的艰难。张媛、梁霞(2013:42)则认为菜肴烹饪方法的翻译应该运用术语翻译的原则,使译名的“系统-可辨性”、“透明性”及“简洁性”突出体现。

对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也有很多译者从此视角进行了研究。舒晓杨(2014:78)通过研究发现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教学模式融入了多种因素,使其具有更鲜活的内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张丽丽(2014:105)认为生态翻译学提倡“动态/平衡”与“多样/统一”,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时代性为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歇后语译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给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胡庚申教授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新的理论。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顾问、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Marion Boers对生态翻译学的创立和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思创·哈格斯(2013)提到生态翻译学是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

所谓“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门类,而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胡庚申,2008)。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从而得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个结论(胡庚申,2008)。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在翻译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文本實例分析等相结合的分析,以川菜菜名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川菜菜名的英译从“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行研究。

本文以成都市质监局于2008年发布的《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韩译法》为标准对其附录中的326例四川名菜名称译文(素菜类,禽蛋类,畜肉类)进行文本实例分析。其中有143例(44%)川菜菜名主要体现了语言维的选择适应性转换,81例(25%)川菜菜名主要体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02例(31%)则主要体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上菜名亦有同时体现两种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有三种同时体现,这里取侧重的进行归类。)

绝大多数川菜菜名的英译同时采取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此便能使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最高,以期日益完善的菜名翻译。

四、川菜菜名英译的三维转换

川菜菜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好的菜名翻译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体现。译者在菜名翻译时要结合所处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川菜菜名英译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在翻译菜名时,译者需知晓菜肴的烹饪方法以及菜肴所要使用的材料,通过选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因为中西方人民思维的不同,对菜名的命名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译者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去翻译菜名。西方人想事情的方法比较客观理性,所以他们对菜名的命名就相对简单且确切,看菜名一眼便能知晓其中的材料、烹饪方法等。如“Seafood Paella(海鲜饭)”、“Mashed Potato(土豆泥)”其中的材料显而易见;“Wellington Steak(惠灵顿牛排)”、“New York Steak(纽约牛排)”以地方名称命名也是一目了然;“Pan-fried Codfish(煎鳕鱼)”、“Italian Roast Chicken(意大利烤鸡)”运用了“煎”、“烤”的烹饪方法;“Fillet of Fish(鱼片)”、“Potato Chips(薯条)”以食物的形状命名。

因此中国也要以这种语言形式进行命名,直接简洁使得西方人民能一眼明白菜肴中的材料,烹饪方法等。笔者对以下体现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英译的例子进行了分析。

例(1)鱼香肉丝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鱼香,是四川菜肴主要传统味型之一,是川菜里独有的派系,之所以不见鱼而有鱼味,是因为用的泡鱼辣椒。传统上,翻译这道菜名时,会按照字面意思译出“Fish”,而从语言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四川地方菜肴的独特性,西方人民看到这一菜名时会误以为菜肴中带有鱼,让菜名失去本应传达给受众的信息,所以译为“Fish-flavored ”,符合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而食客从菜名上就可得知其烹饪方法为“Shredded 炒”,而食材则是“Pork猪肉”。

例(2)板栗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Chinese Chestnuts

这道川菜中的材料显而易见。菜名的翻译,语言上符合英语表达,并仿照西式菜肴命名,把烹饪方法置于最前面,将原材料置于后面让消费者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

例(3)水煮肉片 Boiled Sliced Pork in Chili Sauce

这类菜在翻译时会比较突出所使用的烹饪方法,再加上主要用料。这样的翻译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很好地体现出了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川菜菜名英译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目的在于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也要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胡庚申,2008)。

对于菜肴名称的翻译而言,他们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译者必须充分了解原语语言和译语语言的文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促进更好的文化上的沟通与融合。中国注重美食的色、香、味,并且也在菜肴的命名上下足了功夫。在命名菜肴时往往会注入特有的文化,带些美好的寓意,或者用来纪念名人,留住蕴含深刻意义的历史故事所以菜肴中经常出现“龙”、“凤”、“鸳鸯” 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字眼或者带有人名、地名等有特殊含义的名称。但与此同时,西方人民认为吃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以补充营养为辅。他们注重菜肴的食材,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以下例子体现了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4)回锅肉 Double-cooked Pork

一提到川菜,大家大概都会想到川菜之首回锅肉片,可见回锅肉在川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Double-cooked”体现了四川独特的烹饪方式,回锅肉包含两次入锅翻炒:第一次是为了祭祀,第二次则是为了食用。这样翻译突出了回锅肉文化层面的特点,避免了语言层面的错觉,而“Pork”也体现了其食材。

例(5)麻婆豆腐Mapo Tofu

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麻婆豆腐是出自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位于成都市北郊万福桥)的小饭店,由老板娘陈刘氏所创。由于陈刘氏脸上有麻点,所以人称“陈麻婆”,因此她发明的菜肴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陈麻婆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她制作的豆腐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为了纪念她,人们给这道菜取名为“麻婆豆腐”。如此翻译,既保留了麻婆“Mapo”的名称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并且指明了豆腐“Tofu”为主材料。

例(6)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说到宫保鸡丁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发明者——丁宝桢。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光绪二年)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而所谓“宫保”, 其实是丁宝桢当时的荣誉官衔。这道川菜的翻译可以直接得知菜肴的原材料为“Chicken”,又使其知道了中国古代还有“宫保Kong Pao”这一官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如此翻译既保留了菜名原来的寓意之深,又维护了译语语言的文化。

(三)川菜菜名英译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了要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更需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考虑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以达到交际的意图,使西方人民了解他们吃的是什么。不可以为了翻译出菜名原文,而破坏了交际的意图,这样会使外国友人避而远之,因为菜名而产生误解。以下是笔者对体现语言维选择适应性转换的英译的川菜例子进行的分析。

例(7)蚂蚁上树Stirred 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如果按原文进行翻译为“A Pile of Ants Climbing Trees”,会直接将食客带入一个误区,他们是否会觉得这是一道什么菜,是蚂蚁在树上爬吗?试问谁还有食欲去吃这道菜呢?其实蚂蚁上树这道菜的原材料是“粉丝Vermicelli”和“末状的Minced”“猪肉Pork”。它是四川省的一道传统名菜,因肉末贴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在树枝上而得名。

例(8)夫妻肺片 Fuqi Feipian (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

假如将此菜翻译成“Couple’s Lung”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看到如此的菜名翻译,食客不但会觉得不可思议,也会反感,甚至可能会达到抵触的程度,更别说实现交际意图。

因此,假如使用例(7)螞蚁上树的“Ants”和例(8)夫妻肺片的“Lung”,将扭曲原文的意思和所要传递的信息,阻碍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无法准确体现语言交际意图。

总之,在翻译时应考虑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反之则会阻碍其交际功能。而菜名的英译需要考量在跨文化交际生态环境中进行翻译的真正意图(熊欣,2013)。从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通过对菜肴中食材和烹饪手法的体现更能让人理解,并且促进双方的交际。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326例川菜菜名英译中有将近半数(44%,143例)主要体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可以得出三者中间,语言维更为重要,语言是中西方交流沟通的基础,但同时大多数菜名都是同时体现其中两种甚至三种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说明三者的重要性也相差无几,都需要重视。

五、结束语

结合以上对川菜菜名英译的实例进行的综合分析,笔者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翻译,必须要了解译语语言的文化特别是文化差异,所以需要译者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川菜菜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其翻译生态环境,从译语语言出发,结合菜名翻译的特点,译者要合理地运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恰当地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准确、有效地传递菜名中包含的内容,实现其销售的交际意图。

川菜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交流文化的途径,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名的翻译在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帮助。准确、地道的菜名翻译不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菜肴的做法及包含的材料,更能推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因此,本研究以川菜菜名翻译分析为例,希望能为菜名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篇幅的局限,本研究仅对川菜菜名的英译进行研究。未来可以结合其它菜系名翻译进行比较研究,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Barlett, Jonathan. The Cook’s Dictionary and Culinary Reference [M].Contemporary Books, 1996.

[2]Davis, Linell. Doing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ans J. Vermeer.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TextconText Verlag, 1996.

[4]Jourdan Christine.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Key Topics in Linguistic Anthropology[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Nida, Eugene 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M]. New York: Thomas Nelson Inc,1986.

[7]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c,1988.

[9]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10]陈仪.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语文建设,2016:75-76.

[11]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韓译法[S].2008.

[12]冯炜成,何大顺.浅议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2016(6):81-84.

[13]洪丹丹、魏雷.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式菜名翻译的“三维”转换[J].安徽文学,2016(3):103-104.

[14]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2):1-5.

[15]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6):11-15.

[16]刘彩霞. 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以苗族菜肴为个案[J].中国翻译,2015(1):110-113.

[17]思创·哈格斯. 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J]. 上海翻译,2013(4):1-5.

[18]舒晓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75-78,95.

[19]熊欣.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0]朱纯林. 直译和意译在中餐菜名翻译中的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7-188.

[21]张丽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中的歇后语翻译[J].外语学刊,2014(3):102-105.

[22]张媛、梁霞. 川菜烹饪方法英译原则及其应用[J].上海翻译,2013(3):42-44.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
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
译员角色空间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