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中复音虚词的用法分析

2019-09-10 08:13宿丹萍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摘  要:以明代晚期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为主要研究语料,对文言中重要的虚词“以”和其它虚词构成的固定结构,即复音虚词做穷尽统计,依次分析这些复音虚词的用例使用情况和特点,同时结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料作历时和共时分析,进一步了解复音虚词在近代时期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复音虚词;固定结构;型世言

作者简介:宿丹萍(1981.9-),女,四川眉山人,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一、绪论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书中鲜明地体现了明代晚期的社会生活状态,是明代晚期的一部优秀拟话本小说集。书中所呈现的语言材料对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是一个多义多用字,在文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以”字单独出现的时候,多作介词、连词,作动词、代词、副词、助词、语气词的时候相对较少,是文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虚词。它还与其它需词组合出现,如“足以”、“有以”等。“以”字与其它虚词合并使用形成的固定结构被称为复音虚词。在《型世言》中出现了9种,如“足以”、“何以”、“所以”等。在此,我们将依次分析这9种复音虚词“以”的使用情况,探索其中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

二、具体分析

(一)足以

“足以”是助动词结构,是助词“足”与表凭借的介词“以”的结合。在这个结构中,“以”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介词的作用,但仍含有“用来”的意思。“足以”一般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相当于“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等意,这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出现,如:

(1)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在中古时期这种用法出现的更为频繁。如: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在《型世言》中,“足以”出现了3次。如:

(3)而曾知欲更足以杀神龙乎?(三十九回,P579)

可以说,从上古到近古,“足以”的用法变化不大。到现代,我们经常用到“足以”一词,如“凭他的成绩足以取胜”。

(二)以为

《型世言》中共7例。“以为”的构词较为复杂,这里分几个类别进行分析。

1.“以为”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状谓结构,译为“把……当作……”、“拿……作为……”。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或承上省略。在《型世言》中出现了3例。如:

(1)殓时,出二玉珥,以一纳善世口中,以为含。(十回,P159)

“以”作动词是最初的用法,在先秦古籍中时有所见,如:

(2)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左传·文公六年》)

而这种用法在中古以及《型世言》同期的文献中均有范例,十分常见。如:

(3)源父子因共详议,判与为婚。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

2.“以”作连词时与动词“为”连用,是表示“为”这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目的。“以”可译为“而”、“来”,“为”可译为“作”、“作为”、“成为”等。在《型世言》中仅1例,如:

(1)此会不可复得矣,妾当歌以为诸君侑觞。(七回,P112)

3.“以为”本身就是个动词,相当于 “认为”,在先秦古籍中就已出现。如《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这里的“以为”可以直接译为“认为”。在《型世言》中也有1例,如:

(1)故吾以为钩筒之吏,胜依样之葫芦。(二十一回,P314)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在书面语中会直接使用“认为”一词,在口语中会更多使用“以为”这个词语,如“我以为你不来了”。

4.“以”还可以作动词与动词“为”构成兼语式结构,表示让人去做某事或担任某种职务,相当于“使(让)……成为……”,但在《型世言》中没有用例。

(三)何以

《型世言》中“何以”共11例。

1.“何以”是代词性结构,“何”作為疑问代词和“以”连用是总位于“以”前,“何以”组成介宾结构。“何以”的“以”表示原因,“何以”一般用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这类用法在《型世言》中仅出现1例。

(1)森甫道:“林生何以卑我?”(十九回,P280)

2.“何以”的“以”还可以表示凭借,一般用来询问行为的依据或方式,或者表示反问,相当于“用什么”“怎么”“如何”,在先秦时左丘明的《曹刿论战》“何以战?”就是代表,而在《型世言》中出现较多,共10例。如:

(1)失尔得此,何以生为 ?(七回,P113)

此类“何以”在近代汉语中已大量出现,作“如何”“怎样”解释。如:

(2)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三折)

“何以”的两种用法出现次数的反差极大,但在现代汉语中,两种用法均还在使用。如:

(3)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巴金《灭亡》)

上面两例中的“何以”可分别译作“为什么”、“用什么”。

(四)有以/无以

1.“有以”是动词与介词的结合形式,其用法与助动词相当。一般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办法、原因、机会等,可译为“有用来……的”,这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有出现,如:

(1)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

在《型世言》中“有以”仅2例。如:

(2)予向日蒙君惠,业有以报。(七回,P110)

根据上下文,两个“有以”可译为“有条件”、“有机会”、“能够”等,都是十分恰当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用例。

2. “无以”与“有以”相对,其用法上两者相同,都一般用于谓语动词之前,但“无以”表示的是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方法等加以否定,意思是“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译文也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型世言》中“无以”仅1例。

(1)借一警百,他人断不复垂涎矣,但我母子得以锄强助弱,免至相离,无以为报。(三十九回,P578)

此例中“無以为报”就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没有用来报答的东西”、“没有什么用来报答”、“没有办法报答”等,而在现代汉语中,“无以为报”、“无以为继”等“无以为×”比较常见。

(五)可以

《型世言》中“可以”共41例。“可以”是助动词结构,“以”本来是个介词,当它与助动词“可”结合以后,有的仍保留其介词的作用,如:

(1)彼买和契赃具在,可以坐俊杀叔之罪,可以挽世名抵命之条。(二回,P35)

以上各例中的“以”字就仍然保留表示凭借的介词作用,但通常又不带宾语。联系上下文,这种“可以”相当于“可以用来”、“足以用来”等意。

在《型世言》中还有些“可以”中的“以”字则已经虚化,失去了介词的作用,成为助词,相当于能原动词“可”的后缀,如:

(2)不若檀越与小僧同到敝寺,小僧可以助檀越还乡。(九回,P144)

这样的“可以”共13例,在这13例中的“可以”已等于是一个助动词,与现代汉语的“可以”、“能够”相当。作为助动词的“可以”还可以表示情理上的应当如此,相当于“应该”。共4例,如:

(3)天下事物,尽有可以无心得,不可有心求。(十九回,P273)

(六)所以

《型世言》中“所以”共7例。如:

(1)盖贵梅所以守死而不自白者,以姑之故也(六回,P97)

此例中,“所以”作为连词,用来引进原因,是由果溯因的句子。这类句子中“所以……”作主语,其后常常用“者”字,提示下文将有说明,表示结果。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如:

(2)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三国演义》,九十六回,P829)

“所以”除了在由果朔因的句子中作主语,还可以在由因及果的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上文是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3)怜之深死之,所以愈速也。(二回,P35)

这些例子中上文都是导致下文的原因,“所以”的用法含义与今天的连词“所以”十分接近,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还可以用来表示“原因情由”、“所作所为”等,如:

(4)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但这些用法在《型世言》都未见用例。可见,在近代汉语里,用“所以”表因果的用法较为普遍。

(七)以至/以致

两者在《型世言》中共8例

在宋代以前的古籍中一般用“以至”一词,其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

(1)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左传·昭公十六年》)

此例中“以至”译为“直至”“直到”,表示在时间、程度、范围、数量上的延伸。这种用法虽然在《型世言》中未见用例,但在现代汉语中一直存在。如:

(2)从城市以至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

上例中,“以至”可以分别用来表示范围的延伸和程度的延伸,但是这里的“以至”是可以分别用“到”和“甚至”来代替的。可见,“以至”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但随着词语的同义替代,“以至”的诸多义项已被其他词代替。

“以至”还用来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这种结果是说话人所不希望的,有“结果弄到……”的意思。《型世言》中有1例如下:

(3)道是个皮匠,陈相公倚势强奸他妻芩氏,以至身死。(二十七回,P396)

此例中的“以至”引出的结果是不好的,这和“以致”的用法是一致的。在《型世言》中,“以致”共出现了7例。如:

(5)世有替邓氏称说贞节,以致丧命的。(五回,P79)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文导致的结果,且多指不好的结果。这种用法确实和“以至”重合。但《型世言》中“以至”仅1例,“以致”有7例,这证明了“以至”的这个义项正逐渐被“以致”代替。

三、小结

通过对《型世言》中“以”字构成的9个复音虚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上古时期诞生到现代定型,复音虚词的使用频率并不低,如“可以”;有的复音虚词在近代汉语中已逐渐消逝,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得见,如“有以”;有的复音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如“何以”;有的复音虚词的义项在近代汉语中正在被另一个复音虚词代替,如“以至”。总之,复音虚词的用法有消亡也有继承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人龙:《型世言》上、下册[M].时代文世出版社,2003.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K].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赵克诚:《近代汉语语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2003.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K],商务印书馆,199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商务印书馆,1999.

[7]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K].商务印书馆,2000.

[8]许少峰主编:《近代汉语词典》[K].团结出版社,1997.

[9]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