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

2019-09-10 08:13孟清心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杨成欧阳询历代

作者简介:孟清心(200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人,南京艺术学院2017级美术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

唐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巅峰时代,虽时间较短,但书法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时代,书法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形式,也会有人对书法不断地进行品评,使得时人对书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各个领域汲取有价值的观念,让书法艺术不断充实。这个时期,书论不断地兴盛发展,也更侧重讨论楷书的笔法与结构。

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他的书论比较注重对“法”的探讨,对字体的结构有着完整系统地总结,体现出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八诀》强调了用笔的力度和笔画的韵律,用简单的物象形容书写出的笔画。“戈(戈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他提到戈钩如松树一般苍劲,正是如此,每一个字的落笔就要有力度,“根”扎得够深,才能让字刚劲有力。他不仅仅对八大笔画进行了归纳总结,也谈到了笔法、墨法以及结体的问题。在拿起笔的那一刻起就要心无旁骛,握笔时要掌内留有一定的空间,像手中握着一枚鸡蛋,同时手腕要端平,让五个手指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书写的同时,脑子里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蘸墨要适中,“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1]。字的上下左右结构要合理,如画画时要注意三亭五眼一样。在他的眼中字的形状就如同人的形態一样,笔画力度、气度、结构到位,精神就会潇洒超脱。《三十六法》《用笔论》将《八诀》中的内容更加详细的进行阐述,把自己所主张的文字中的中和之美的观念表达出来。

《用笔论》与《八诀》联系到一起,则是欧阳询对书法用笔的主张。他在文中提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2]”运笔缓行慢收,回旋优美婉转,用笔肥瘦适中,力量恰到好处。用墨要有浓有淡,要有枯笔的出现,让整幅字更加有层次感。行笔要有疾有缓,一方面要“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3],另一方面要“镬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4]。

《三十六法》把字的间架结构叙述的更加清楚,注意到字与字组合中出现的问题。书法艺术用线与线、线与点所组成的黑白结构体,不同的搭配就会有不同的美所呈现出来。书中首先就提出了字的疏密程度,每一笔画的长短大小要分配得当,“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5]。上下结构要均衡,上长下短,避免头重脚轻,做到稳而不飘。左右结构要匀称,“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6]。字的形式要优美,根据审美进行笔画的增减,合体字的笔画可以互相借用:大字写得紧密相凑,小字写的宽绰疏朗。

而《传授诀》把《三十六法》中字的结体和《八诀》中书写前的准则相结合,依旧是强调心要静如止水,运笔要用力得当,字形结构疏密、斜正得当,用墨层次分明。欧阳询的书法追求的就是“中和之美”,结构的均衡合度。

虞世南的眼中,书法是一种手与心的交相呼应,心是君王,手是丞相,两者相互配合。书法是遵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它的最高成就就是进入“道”。书法先从用笔入手,真正了解到字的构成,笔落在纸上就像轻风拂过湖面一般,不再受笔的支配,而是随心所欲。真正达到用心征服它,用书法来表达出自己的性情的自然变化的规律,悟起到关键作用。《笔髓论》中说到,“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在他看来眼睛看到的仅仅是字的结构,而书法中的玄妙技巧需要靠心去悟。他把水比喻成字,字的形态就是盛水的器皿,器皿的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但器皿中的水并不是水的本性,想要了解它不能只凭借于视觉,需要靠心去领悟。所以,书法需要靠笔墨去表达情性,但书法的美妙不等同于毛笔的美妙。“假笔转心,非豪端之妙”。只有当创造者思绪安定,不受世俗浮华的困扰,灵感出现;提笔作字,就像清泉中的水涌现出来,如同鼓瑟作曲。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7]”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在虞世南眼中,汉末蔡邕、张芝,王羲之等一些书法家,在书法上的造诣很深,真正的达到了人笔合一的境界。他也强调了书法创作要有着无杂念的书写状态,运笔之前先调整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养气,使内心平和安,这样有助于构思和书法创作。他继承了东汉蔡邕的“书肇自然”的观点,“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8]”书法艺术的变幻无常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变化,道家所说的阴阳变化,在书法中就体现为阴阳刚柔。虽书法取法自然,但需要用笔墨的变化去寻找所谓的书意。他就借虞安吉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耶![9]”(《笔髓论》)书法不只是目取象本,更多的是物象与情感的结合。这里与欧阳询的观点有一些相对立,他把笔画用自然物象所描述,过于强调书法中的结构,并没有做到随心所欲。

两个人都有体现儒家的中和之美,创作时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虞世南也接受了道家的思想,书法创作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手相应,悟于笔尖。

注释:

[1]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0页。

[2]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40页。

[3]同上。

[4]同上。

[5]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1页。

[6]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32页。

[7]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50页。

[8]同上。

[9]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2016年10月,48页。

猜你喜欢
杨成欧阳询历代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Existence Criterion of Three-Dimensional Regular Copper-1, 3, 5-Phenyltricarboxylate (Cu-BTC) Microparticles
唐欧阳询《用笔论》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雕塑随想录
雕塑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