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全 吴波 廖玉蓉 马成
摘 要: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核心素养下,通过对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方位,促个性发展和课标与背景融合,提升核心素养的阐述,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育人过程要注重学生获得“四基”,增强“四能”,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背景融合;育人功能;个性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而“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全面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获得“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数学学科提出了“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观,明确了中学数学教学育人目标和方向,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法治、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保障.
一、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新教材除传授数学知识,重视能力培养,强调智力开发外,更注重培养时代人才.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教育
新教材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教育为一体,教材通过章前语、教材例题,课后习题,教材文化等方面,采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感官上的融入,情感上的升华,不断渗透德育因素.新課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活动为载体,通过适时情境引入,嵌如数学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育人过程中重“四基”“四能”落实,强化数学核心素养,根据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与外延,让学生了解数学产生和发展史,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认识理解和学习数学重要性,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教材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教材主要突出能力培养的主要特点包括:
1.架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渗透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3.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4.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在教学育过程中,以创新型知识为背景,要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变迁、广度和深度的理解,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发展数学核心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教材中数学的文化背景
新教材中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图画和数学素材,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育人因素,让数学贴近生活,通过知识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体现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圆》中垂径定理的应用,常以赵州桥桥拱为实例,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建筑文化,尊重自然,尊重实践,尊重创新的民族精神,结合对称原理,感悟华夏祖先的智慧.
二、全方位,促个性发展
我们在日常教学育人过程中,应该观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观注教材,注重资源整合;观注学生数学知识生成和形成过程;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主体主导,减负提质
新课标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总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按照新课标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有序发展. 比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学生通过自学,在分层次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下,尊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元评价,放飞思维
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在教学活动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教师把握好层次,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引导策略,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与生成过程,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创新,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辅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认知中创新发展,也让各层次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比如:在轴对称性质应用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思维题:“小侦探解决大问题”,交通事故逃逸现场属于违法行为,小明在回家途中目睹一位老奶奶被一辆速度飞快的小轿车撞飞,肇事车辆逃离,小明马上拨打110报警,可是他只看见地上水中映射出的车牌号码,请您帮忙还原这辆车的牌号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分别提出多种解答方案,有的利用轴对称性质获得正确答案,有学生把导学案翻页从背面观察图片,有的把水面当作镜面,通过光的反射知识等得出肇事车辆车牌号.体现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的活跃性,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并引导谴责“肇事者”,让学生感悟出:要做有责任担当的人,要时刻注意安全.总之,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
(三)多途径,促个性发展
1.利用背景,创设情境问题,通过设疑或举例把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使学生生疑,出现新认知矛盾,产生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层层深入,逐步释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2.加强学科之间联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
3.以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发展个性.
三、课标与背景融合,提升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在逐步得到认可.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穿插,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与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具有一定数学美学意识和正确地价值取向.
(一)展现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特色情境引入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中大量渗透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背景創设情境,展现数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和生成过程,追根溯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创新数学.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以国粹京剧这一民族文化为背景,通过聆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一曲,学生猜三国名将脸谱,让原本抽象的民族文化,通过猜脸谱活动中升华,学生能感悟到华夏民族的自豪,感受先辈运用所得知识勇于创新,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二)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数学”这一信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知识生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经常出现许多异想不到的闪光点,我们要做好时时评价,抓住闪光点辅以适时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步成长,提升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文化背景及化内涵与外延,创建数学文化氛围,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总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育中遵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全面为树立“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数学”这一理念,通过数学教学育人活动的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在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下,让学生具有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和谐、文明、民主、富强、强盛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201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167
[4] 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课题简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基金项目:重庆市规划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2017-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