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化教学提升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

2019-09-10 07:22周芳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差异化教学

周芳文

摘 要: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大学课程国际化正是高校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梳理了国际商务课程国际化的国外文献后,总结了本校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的有关实践与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差异化教学;国际商务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21世纪,国际社会的相互连结性、多样性及流动性得到了空前提升。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已经迫在眉睫的需要将本校的教育推向“国际化”层次。高校课程是我国在校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课程的国际化无疑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方式,它既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在所有国际化课程中,国际商务因其国际性、外向性与实用性走在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前列。我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制定了实施国际化的战略,为国际化课程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國际商务”国际化课程不断向前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务经过近年的国际化课程培育期已然步入良性成长阶段中,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对国际化课程后续发展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二、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被重视。当各教育机构围绕着国际化制定政策时,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却被较少关注。另一方面,国际化教育效果仍依赖于课程国际化的实践。已有文献中,大学课程国际化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但其实际被关注的程度远未达到学生国际流动或其他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广泛性。

(一)课程国际化的定义

Knight(2000)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一种在跨国、跨文化背景下,将高等教育目的、功能及实施综合起来的过程;而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则包括对大学课程注入多项国际范畴的教学活动。根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大学课程国际化包含了增设国际化课程,如“区域和/或国际专题选修”及外语必修课;或开设与国际相关的主修及辅修课程;或者在已有大学课程中吸收更多能包含跨国、跨文化的、国际比较等元素的行为。

美国教育委员会将大学课程国际化定义为,任何高等教育机构在实施大学课程国际化时,必须能够积极的领导并坚持“国际化与社会连结”的重要性,对国际化进程能源源不断的投入资金;同时,行政人员和教授也能广泛参与其中。

加拿大大学及学院协会的回顾报告指出,大学课程国际化必须著眼于国际伙伴关系的发展,外语与学习的整合,并为教师的国际化努力提供支持。这些措施还必须创造出那些能培养“跨文化学习”的学生经验,同时在课程的评价项目中也应纳入国际化的学习活动。

Griffith从学校层次说明了发展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各种关键性实践,包括:(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2010)

1. 所有方案都要正视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价值;

2. 确保各种国际视野的活动要能落实在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上;

3. 在各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中援引相关的国际实例;

4. 在高等教育中提供一种包容的学习环境;

5. 建构文化敏锐的学习与教学活动;

6. 机构能设立包括发展、回顾、自我评估等机制。

Griffith进一步为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建立了一个策略架构。整体策略包括:透过“跨文化方式”来扩大学科领域;鼓励“互动式的文化交流”;将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内容及评价列为优先事项;能采用各种拥抱包容多元性的教学实践。而在此架构中,课程可能需要根据各种学科的形式做调整。

(二)国际商务课程国际化的途径

在国际化商务课程的教学中,大体上有三种并不相互排斥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方法,在传统课程中注入国际内容或专题的学习(融合法);第二种方法是向学生提供国际商业方面的专业课程,第三种方法是建立国际商业方面的学位或专业(Cant,2001)。Kedia和Cornwell(1994)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身三个使命即,全球意识,全球理解和全球竞争的前提下,在国际教育和国际化战略上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时,他们还建议,在现有课程中注入国际内容或专题的教学方法(课程融合)非常适合国际教育中全球意识开始的阶段(Kedia和Cornwell,1994)。而全球意识阶段的融合教学方法在许多其他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支持(Tyagi,2001;Yeoh,2001)。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融合法在国际商业教育中普遍存在。曼努埃尔等人(2001)研究发现,67%的教育机构在本科层次的课程中将国际成分内容包含进去了。Kwok等人(1994)发现,有74%的学校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商业分析采用融合法。Tyagi(2001)也认为融合法是市场部门最常用的方法。

课程融合方法涉及到将国际化层面的内容或专题插入到现有的课程中(Tyagi,2001)。融合法是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最节约成本和最具内容资源有效性的方法,因为它将国际组成成分整合到了现有课程体系中。这种方法被认为更高效、更可持续,原因在于它不需要招聘新教师或是开设新的国际课程(Cant,2004;Contractor,1997)。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教学资源有限,在国际意识的初始阶段,融合法就显得更适合国际化课程教学项目。

(三)国际商务课程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Vielba和Edelshain(1995)认为,在商学院教学中,有两种不同的国际商务模式。国际商务类课程可以按讲授内容将课程区分为通用型和具体型。

第一种通用模型,认为国际企业管理从国家层面来说基本上是一样。这一模式表明,国际商务管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环境因素上。因此合适的学科内容将包括区域研究、文化和政治研究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结构和机制。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不难确定。然而,经常由于这些内容非常具体,教学项目中很难提供更多样本。

第二种具体模型则提出,一旦管理者需要进行跨越国界的运作,他们会面對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机会。这一模型意味着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重点应该是获取特定技能和国际管理所需的能力。最需要的技能是外语。正是这种模式实践于国际管理、国际销售、国际银行业、国际商业政策或国际组织管理等一般性国际管理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发展。在教学中,几乎每门课程前面加上一个“国际”,并为每一个科目创建一对单元。

三、差异化教学在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中的实施

高等教育中关于国际化课程设计的文献表明,课程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将讲授内容主题在逻辑上以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人施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精髓。作为经济商科方面一门较为主要的课程,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目前主要为我校三类不同对象的学生开设,分别是留学生级,商务英语班和国际商务班。三类授课对象的文化背景、英语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国际化课程采取了差异化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案制定不同

我校开展国际留学生招生工作已有三年之余,而国际商务专业作为主打商科专业正在筹建与发展中。目前,我校主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留学生提供国际商务国际化专业课程教学服务,除此之外,对该专业的留学生还相应部分开设了与国际商务内容相关的其它专业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技术管理等。可以看出,留学生的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属于Cant提出的第二类课程国际化途径,即向学生提供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并正在向第三类教学方案,即提供国际化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建设努力中。

随着对成本效益的重视,融合法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几乎每一个国内企业需要参与国际事务,从采购零件或劳动产品销售到海外,国内商务和国际商务之间的区别是越来越模糊。因此,将国际内容注入到教学的每一个功能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等,这样比一个相互割裂的国际商务课程更能反映现实(Contractor,1997)。在对国内学生的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教学中,由于国际教育处于全球意识相对初始的阶段,主要实践是在现有国际商务类的传统课程中注入国际内容或专题的学习,属于第一类教学方案制定方法,融合法;在教学过程中,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会围绕授课内容,加入不同专题的学习,如在讲授国际金融篇章后会增加金融危机专题的学习,在学习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后,会有英国脱欧知识专题的讨论。在讲解全球企业战略内容时也会整合国际企业案例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来学习。

(二)教学语言差异化

作为国际化课程,教学语言理应是国际商务领域内的通用语言——英语,但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诉求和能力,在本国际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区别。对于留学生,他们的英文水平高,有些学生的国家官方语言就是英语,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授课完全采用英语形式,包括平时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以及考试各个方面。然而,留学生极其渴望学习中国文化,融入到中国本地的各个方面,因此为这部分学生会开展国际商务课程后的第二课堂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如国际商务课程后的“走进企业”活动中,鼓励留学生多用中文交流。

与鼓励留学生用中文相反,在国内学生的国际化课程授课中,强调学生多用英文。然而每个学生的英文基础不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同,教学语言也相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给商务英语班的学生授课之前,一般会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统计,只有整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个层级,如都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才会采取采用百分百的英语授课方式。即使如此,在授课两周后,仍会收集学生的个人反馈,如果发现学生并不十分接受完全英文授课方式,尤其是专业术语,专业理论这一部分,在后续教课时则作相应的调整,如课件、作业、考试完全采用英文形式,而课堂的讲授语言采用70%-80%的英文,对专业术语或理论则使用汉语。最后,对于大二开设国际商务课程的国商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部分同学都还未过四级,所以采取英文教材、课件与英文考试,但却是以汉语作为课堂授课语言。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在给留学生授课时,由于留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数理、专业等方面的早期培训较薄弱,在决定教学内容时,着重突出“重基础、重背景、重平时”。重基础是指对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应过难、过深,对基础的内容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透彻;重背景是要考虑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在讲解国商文化时可给予少量时间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特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文化性;重平时是指更加关注学生平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所以在每一个篇章(包括多个章节内容)学习后会给他们一个小测试,以检验学习效果。相应地,期末考试也会采取更为开放式的案例编写或国家环境调查等方式。

对于商英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先期已经学习过一部分国贸的理论,因此,教学内容上会简单的带过,或着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展示,以此来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且未来朝理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教学内容中会插入一定国外的慕课资源。对于大二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来说,正处于好学期,且一部分同学有未来考研的诉求,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较前面两个班有所加强。

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国际化课程的实施对国际商务课程的发展来说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从学术领域来说,一是它让可以让各国学生参与到课程实践中,获得相应的课程专业知识;二是藉由国际化课程,可使外国学生本地化,学习了中国的商业知识与文化;同时,也使本国学生国际化,扩大他们的学习视野。但应看到,现阶段的国际化课程实施与推广仍然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外语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且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并不高,推广全英语授课并不一定会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全英文的授课教师也较缺乏。

面对这些问题,在提升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方面也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较为弹性的措施推动课程国际化

在实施国际化课程教学时,应该更大程度上考虑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差距,同时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的特殊性,采行弹性指标,而非整齐划一的标准推动国际化课程。对于学生外语能力素质较低的专业班级,可以着重于外语标准的制定,落实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外语能力强的专业班级应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多元化,跨文化性。国际化课程开设的数量可以保持在合理水平 以内,鼓励学生多参与国际性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方案远比全英语授课的学位学程更能培养多数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外语能力。

(二)加强对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老师的师资培训

国际商务国际化课程对授课师资的要求相对要高。作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国际商务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其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因此也具备了对国际商务课程老师进一步培训的基础。进行国际化课程教学,学校应重视授课教师的国际化经验,可以加大派遣授课教师去国外学术交流或课程学习的力度和广度,为国际化课程教师提供更多“充电”的机会。我校目前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师生比重也不平衡;让授课老师从沉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向精深的国际化课程设计转变需要学校的制度性保障,如可以定期举办季度或年度性项目,安排老师海外学习,或者与其它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等。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国际商务课程自身的内容较为丰富,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实践中的真知才能了解该学科的全貌。国际化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国际商务的教学内容须具备包容性、开放性,增加课程中国际化的内容比例是该课程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在重视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之外,更应重视国际商务的文化属性。不论是国内国际化还是国际国内化,只要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文化的人员之间展开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文化现象的了解与运用,因此应开设多种文化課程,如欧洲文化,东南来文化等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比开设全英文授课方式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Cant, A.C. (2004). Internationalizing the business curriculum: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5(1/2), 177-182.

[2] Kedia, B.L., & Cornwell, T.B. (1994). Mission based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US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5(3), 11-29.

[3] Tyagi, P.K. (2001).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rketing educ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11(1),75-84.

[4] Kwok, C.C.Y., & Arpan, J. (1994). 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t US and European business schools in the 1990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4(3), 357-379.

[5] Manuel, T.A., Shooshtari, N.H., Fleming, M.J., & Wallwork, S.S. (2001).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usiness curriculum at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2(3), 43-70.

[6] Carol A. Vielba, David J. Edelshain, (1995) "Teach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effectively",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Vol. 14 Issue: 10, pp.32-47.

[7] Contractor, F.J. (1997). The compleat executive: The sta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nd some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39(1),1-19.

[8] 侯虹,韩春英,苏海佳.高校国际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6:12.

[9] 余小高.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

猜你喜欢
国际商务差异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差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解析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探析差异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