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伟
摘 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实现化学学科教育价值,让核心素养在化学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课堂;课程标准;质疑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质疑能力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能力,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新事物,提高化学学科素养。质疑即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然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科素养的潮流下,应该探寻新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让学生“会质疑、善质疑”
质疑必须针对课堂所涉及的内容,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需要质疑,怎样的质疑才是具有价值的。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创设一些质疑情境,在导学案的前置中积极引导,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释疑总结,大胆接受师生的评价,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与成长。
例如,在学习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和性质时,创设日常生活中常见性的质疑情境:
——有时我们放出的自来水会产生浑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过一会儿又会变澄清?
——放出来的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立即浇花、养鱼,而要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
——漂白粉在自来水中的作用是什么?怎么样可能增强它的效果?
创设质疑环境需要从高一做起,从基础做起。化学质疑一定是以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的原理为源头的,也就是说出现的化学现象应该是用化学的观点去解决。正如案例所涉及的“有时我们放出的自来水会产生浑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过一会儿又会变澄清?”这就需要从化学反应原理进行释疑了,学生就会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得出结论:
Ca(ClO)+HO+CO=CaCO↓+2HClO
2HClO2HCl+O↑
CaCO+2HCl=CaCl+ HO+CO↑
显然,通过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学生对部分质疑进行了释疑。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放出来的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立即浇花、养鱼,而要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这需要进一步释疑,需要学生在接下去的课堂学习中得以诠释。
二.让精彩的质疑形成专题
学生在课堂提出的质疑有必然性、也有代表性。学会课堂质疑就需要细心观察、悉心探究、认真思考、及时反思。例如在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时,细心的学生就会观察到量筒、容量瓶标有刻度、温度,自然联想到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仪器有刻度呢?怎样去读数?为什么要标温度?怎样的仪器要标使用温度?存疑有了,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质疑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存疑的实验小专题进行讲解。
三.让学生“会释疑、再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质疑才会激发其探究的动力,才会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化学知识体系是浩瀚无垠的,质疑总是环环紧扣,只有当身处其中时才会发现知识是一个漫长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释疑、再质疑。
例如:最初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学生能够判断一个特定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四个概念即可。当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又要进一步审视氧化还原反应以强制弱的规律。在学习金属元素铁的性质时,学生就要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规律,从而去了解Fe、Fe、Fe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并找到铁三角中微粒间相互转变的合理途径。为了让学生质疑,可以在期末复习时创设这样的一个质疑情境:
【实验】取无色的FeI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溴水,溶液变为黄色。
产生黄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实验加以证明。
有了实验创设的质疑情境,学生就会大胆猜想:①因为溴水为黄色,故是Br单质产生的颜色;②因为Br单质具有类似于Cl的氧化性,将Fe氧化为Fe而显黄色……
有了猜想,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学生热衷于第二种猜想,于是,取适量的黄色溶液于试管,加入2滴KSCN溶液,结果事与愿违。接着又验证是否是第一种猜想,于是,再次取适量的黄色溶液于试管,加入4滴四氯化碳,振荡,结果溶液的黄色褪去,而下层的四氯化碳却呈紫色,这不是Br在四氯化碳中的效果,而是I在四氯化碳中的颜色。为什么生成的产物是I?溴水能不能氧化Fe?这是新的质疑,需要学生继续探究……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既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引导者”,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好问”,“勤问”向“善问”转变,又需要教师从备课、上课等流程上多下功夫,让质疑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应注重发挥实验功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应注意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引导学生能从多种角度质疑,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课堂质疑就能找到探究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真谛,也是教学能够获得成功的提前。从高一年级的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唯有让学生在课堂中“会质疑、善质疑”,“会释疑、再质疑”,才能循序渐进的建构稳固的化学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袁君亚,陈林.“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实验探究的实施--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6(8):85-87
[2] 王忠贤.新课标下化学课探究式教学思考[J].《教师》,2016(30):68-68
[3] 雒永宏.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