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子景”·“微型盆景”·“多肉”

2019-09-10 07:22范新玉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范新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的持续变革,不难发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Web2.0时代。无数现象均表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高效,但同时也出现了简单化、缩小化的倾向,它们构成了中国民众“现代新生活”的特点之一。文章试图从有关“些子景”“微型盆景”和“多肉”之美的角度,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揭示在现代新的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意识的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微缩景观;审美意识;现代新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5-0062-08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5.010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society and economy has rendered a dramatic change in people’s life. It is not hard to find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web 2.0. with constant changes in the necessities, such as, c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Countless social phenomena demonstrate modern Chinese people’s lifestyle has become more efficient.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a simplified and miniaturized tendency constitute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people’s “modern new lif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common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nsai, micro-bonsai and succulents to reveal the diversified trend of Chinese social aesthetics reflected in their modern daily life.

Key words:miniature landscape; aesthetic awareness; modern new life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的持续变革,若仅从交流的层面来看,不难发现的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Web2.0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日益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它们的名称中均以“微”字打头,可以说非常贴切地表现出Web2.0时代小而精的特质。另一方面,若是从饮食方面来说,近年来外卖行业的兴起,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化;而在居住方面,人们生活的场所从庭院式慢慢地演变为现在的高层楼房,居住结构也从以前的多世代同堂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以上種种现象均表明,现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高效,同时也出现了简便化和缩小化的倾向,这便是所谓的“现代新生活”。本文试图从有关“些子景”“微型盆景”“多肉”之美的角度,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揭示在当下的“现代新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审美意识的多样化趋势。

一、关于“些子景”的解释

盆景艺术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盆景本身就具有微缩景观的意义,对此,古人曾经有很好的理解。在元代的时候,文人们曾把称盆景称为“些子景”。据清初刘銮《五石瓠·盆景》的描述:“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想亦始自平泉、艮岳矣。元人谓之些子景”。“些”,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些微、些儿、些小、些个。元人丁鹤年曾有诗题为《些子景为平江韫上人赋》;更早的还有唐人贯休《禅月集·苦热寄赤松道者》中的诗句:“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要准确地理解“些子景”的含义,还是需要稍作一点考据。依据《新华字典》的解释:“些”,表示不确定的数量,如一些、某些、些微、些许等。用在形容词后,可以表示比较的程度:如病轻些了。“子”在古代,一般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如子女、子孙、子嗣、子弟(晚辈、年轻人)。同时也指植物的果实、种子,如菜子、瓜子儿、子实等意;通常也把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叫作“子”。“景”,一般是指环境的风光,如景色、景致、景物、景观、景气等。[1]“些”和“子”都有“小”“微”的意思。所谓“些子景”,应该就是指微缩的盆景。“些子景”一词,往往在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出现,反映出文人们对于微缩盆景的喜爱。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初步梳理,可知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元代“些子景”的兴起,是由一位高僧法名韫上人提倡的,由于韫上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接受了多元文化,故经他的提倡,元代的盆景艺术实现了体量小型化的飞跃。盆景的小型化,突破了一般盆景的格局,对于盆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据日本学者丸岛秀夫的研究,从盆景的名称上看,虽然刘銮的诗中出现了“些子景”,但它应该和宋代一样,是在植物名的后缀或前缀加以“盆”字,例如,“盆梅”“盆竹”“盆榴”等名称。所以,他认为元代的“些子景”乃是盆景叫法的一种。[2]学者李树华则是从盆景的技艺上分析,他认为元代的盆景,独有“盆榴”的摘芽技术和“盆竹”的整姿技术,这一技术是为了抑制枝条和芽的生长,促使盆景矮短化,使盆景保持在一二尺高。[3]另一位研究者胡一民又从历史的背景上去揭示,指出中国的盆景技艺经过两宋时期的空前发展, 到了元代,已经是种类齐全、形式多样, 涌现出了规则式、附石式、水盆式、小型式、盆草式等很多种类。他同时也论述到,虽然元代的文化艺术是以北方的气宇豪迈为特征,但在盆景艺术方面,却朝小型化迈出了一大步。[4]总结上述各位学者的看法,大都认为在元代,盆景出现了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纵观元代的盆景技艺,其在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但“些子景观”却好景不长,它并没有对后世产生多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元代的历史不到百年,又由于元初疲于征伐,战祸频仍,无暇顾及到文化艺术,[5]374,380等到了元代后期,南方的民族矛盾则日趋激化和严重,统治者更不会致力于发展文化艺术。唯有在较为短暂的元朝中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文化、艺术和科学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忽必烈为首的统治者挑选精通农事的有才之人,重视发展原苗木和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元代的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飞跃。由于经济相对发展,城市居民对文娱活动也有了相应的要求,诸如戏曲、小说、诗词、书画等,都被广大居民们所热爱。[5]298-300,312与此同时,元代的壁画艺术也非常杰出,我们可以从其中较为著名的《朝元图》(图1)群像中,发现有关灵芝的盆钵画面,它被端在手上,体积微小,应为一种微型盆景。

有部分学者认为,元代的“些子景”后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根本症结就在于兵荒马乱,天下不太平使得盆景艺术遭受冷落。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些子景”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可能还与时代性的审美意识有关。众所周知,“美”字可以拆分为“羊”和“大”兩个汉字,从羊大为“美”可知在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以大为美”“即大则美”。“羊大为美”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指羊肥,因为羊是人类生存的重点需求对象,羊越肥越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其二,特指有权力、有地位的统治者或达官贵人这样的“大人物”,这是“羊”“大”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最初寓意。可以说“以大为美”的审美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利美学。[6]或许正是由于古代统治者需要高大的权利符号(例如,大型园林和巨型盆景等)来彰显自己的威权,所以,类似“些子景”这样的小巧艺术最终并没能流行起来,而只是停留在少数文人的雅趣之中的缘由之一。

不过,虽然“些子景”在元朝并没有获得特别的发展,但元代的盆景出现了“体量小型化”这一飞跃,在中国盆景史上也堪称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随着漫长的时代变迁,盆景不仅是古代文人隐士的至爱,在现代社会,仍得到无数人的钟情。在当代中国,尤其是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获得越来越多的改善,人们对于艺术性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再只是将目光聚集在单纯的花花草草之上,而是聚焦在盆景之上,也因此,一般民众对于盆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微缩盆景的青睐。

二、田野调查中的“微型盆景”

众所周知,四川气候宜人而植被茂密,物产丰富而人杰地灵,自古就“天府之国”的美誉,尤其具备盆景艺术发展的条件。关于四川的盆景,根据所在地域命名的原则,又被称为“川派盆景艺术”,其在中国盆景艺术的谱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川派盆景最早起源于五代,堪称历史悠久。若进一步分析,四川的盆景大致还可以分为川西与川东两种艺术风格,分别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其中尤以成都为代表的“树桩盆景”,被认为最能体现四川盆景的特点。成都的“树桩盆景”较为讲究写意,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取胜,清雅秀丽,艺术风格颇为独特。

被园林界公认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的川派盆景,不仅与巴蜀文化以及当地丰富且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历代文人在蜀地的定居和他们对于当地文化艺术的贡献有关。除了唐初四杰,李白、杜甫、王维、贾岛、李商隐等文人墨客均曾在蜀地长期定居,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一方面从巴蜀风物中吸取了精华,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艺术成就而为巴蜀地域的文化不断注入了灵气,从而促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因此,成都周边自古就是盆景艺术及盆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寿安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的北部,此社区的基本概况,根据寿安镇政府所提供的材料归纳而成。该镇的幅员面积为53.1平方公里,现辖7个社区8个村,常住人口约4.3万人。当地被认为是古蜀鱼凫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较为著名的,如陈家桅杆、鱼凫王墓、柏灌王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种古迹遗存36处。寿安镇以花木为主导产业,拥有5万余亩特色花木,被指为川派盆景和花木编艺的发祥地,素有“花木之乡”的美誉。在寿安镇的西面,就是百花社区,幅员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为3330.64余亩,辖15个村民小组,居民有867户,人口2587人。百花社区的花木业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家户户经营盆景,该社区有一批热爱盆景艺术、经营盆景生意,同时也致力于为川派盆景艺术做贡献的艺人或园艺师。远近闻名的“川西花王”陈开钦,就住在这里。在温江区,据说资格最老的盆景大师,就是陈开钦了。陈开钦老人有7个子女,他们都自认为是川派盆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去陈开钦故居调查,他的二儿子陈志均介绍说,从他的祖父那辈起,就开始种植花木了,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紧挨着陈志均家的园子,一处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四合院座落在路旁,房屋已经陈旧,是1970、1980年代的建筑,这里便是陈开钦大师的故居。在故居里,笔者看到有许多当年陈开钦先生得到的奖状和锦旗。眼下,陈开钦大师的孙子陈斌,在经营微型盆景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说陈斌从8岁时就开始接触盆景,最初就是放学回家,看着师伯、师叔、师兄、师姐们做盆景,时不时也打打下手,诸如理棕丝、戳棕丝、帮着嘞紧棕丝、棕绳等。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他自己也开始做盆景了。从小就热爱盆景的陈斌,当时为了回家就能马上亲手做盆景,早早地就在学校把家庭作业做完。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单独制作了一个罗汉松盆景,居然卖了120元(1989年)。30厘米左右的微型盆景卖到120块钱,而一般的罗汉松盆景应该在80厘米左右,才能卖到这个价格。120元在当时实属天价,这件事情让陈斌至今仍记忆犹新。就是在那个时候,陈斌内心萌发了以后做“微型盆景”的憧憬和想象。

“微型盆景”,又称“掌上盆景”或者“袖珍盆景”,它特指盆钵小于手掌的范围,高度一般不足30厘米的微型艺术盆景。“微型盆景”稍经加工便形成造型,一般2—3年即可成型供人观赏。它的体积小,能够放置大盆景的地方,通常可以放置多盆“微型盆景”,同时,它也可以用“博古架”来安置(图2),在“博古架”上摆放“微型盆景”可以营造出一种生活意境,也可以在日常居家生活中形成一片“非日常”的观赏区域。在百花社区,“微型盆景”乃是一个很受市场欢迎的盆景新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实行城市化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居民失去了较大的庭院,改住楼房后的居住空间出现了明显缩小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6.6m2[7],这个数字看似不低,但若是考虑到此处所谓的人均居住面积,并非使用面积,而是建筑面积,可知人们实际居住的空间并不是很大。按照城镇住宅使用率70%到75%折算,我国人均居住使用面积也就是26m2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小,所拥有的空间也越来越小。2018年,贝壳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购房者调查报告》,指出2018年购房者人均居住面积为27.8m2,人均卧室0.74间;一线城市住房条件最差,80后群体、大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和家庭卧室的数量在相应分组中也最少,故改善需求最为迫切。该《报告》还显示,受购房成本制约,一线城市购房者住得最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为27.5m2,人均卧室数0.73间。[8]这些数据似乎说明,人们的居住空间在某种意义上,逐渐地演变成了微型空间。

在访谈调查中,陈斌也说现在的土地越来越贵,个人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就不再仅限于绿植的欣赏,也慢慢会欣赏较为高端的造型盆景。但如果是传统型的那种大盆景,由于没有庭院或较大的居住空间,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不太合适。因此,陈斌对微型盆景越来越有信心。不过,以往的观念中川派盆景主要是以高、大为最佳,很少或没有人关注到微型盆景。以往对微型盆景的发展不很看好的理由,一是因为它的价格较低,一般都在三四十块钱左右,而大型盆景动辄就有可能卖到几千甚至几万;二是制作微型盆景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和可能的收入相比不大成比例。由于种种原因,大家都不愿意做微型盆景,但陈斌从长远考虑,认为如果设法克服问题,就可以找到出路,微型盆景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刚开始时,陈斌默默地坚持制作微型盆景,他的想法曾遭到了长辈的反对,家里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他的举动,认为他是在做徒劳无功的事情。最初,他还能得到家人的补助,到后来,大家就都不管他,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

近些年来,盆景市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基于盆景爱好者的市场需求,不知不觉之间,微型盆景开始慢慢地流行起来。在探索微型盆景的制作期间,陈斌为了生计,也还经常做一些大型盆景,或参与一些园林的设计,甚至也卖一些苗木。大概从2011年起,“微型盆景”开始有所收入,到2013—2014年间,仅两三个月就卖了一千多盆微型盆景,其中有批发的,也有个人买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些人买过之后,还会带着朋友再来。这些个人消费者认为,微型盆景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也适合摆放在家里,同时在朋友面前也可以撑面子,让人感受到主人不俗的品位。当时,一盆微型盆景大概在115元左右,这个价位通常也比较容易让年轻人接受(图3)。

从2012年起,陈斌开始买一些工具,渐渐地再摸索着出售“微型盆景”,尝试在淘宝上做。刚开始时感觉效果不错,但有一段时间,一些客户只是单纯的聊天,浪费时间又卖不出东西。后来,他发现有“花木网”这个平台,遂加入到“花木网”继续做网络销售。这样,每年也可以卖到十万元左右。到2016年,由于无人管理网络销售,这个生意就慢慢地不太火了,好在同时期陈斌还在花木市场上有实体店铺,并以传统的销售方式经营盆景生意。由于要在政府的提倡下打造盆景园,而盆景园的建成有利于微型盆景市场的扩大,于是,他便撤出实体店,回到自己在百花三组的家,他把微型盆景摆放在自己的院子里,人们路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也吸引了不少人来购买。网上的销售也没有闲着,陈斌利用微信朋友圈、快手直播等各种新方式宣传微型盆景。

陈斌还建了民宿,这也是为了微型盆景的宣传和销售。近两年,百花社区的变化很大,他原本没打算投资民宿,后来决定也做民宿有两个原因,一是村里游客日见增多,游客吃住行的需求很大,二是他生产的”微型盆景”很受游客喜爱。他干民宿事业,主要是把民宿馆作为展示区。陈斌说,他投资一百多万元发展民宿,最终目的是想从微型盆景进一步发展,形成互动互联互融的综合性产业。

在百花社区三组盆景园一路观察,大部分的院子还是以大型盆景为主,零星地也可以见到有微型盆景的摆放。在百花社区盆景园里,销售当然存在着竞争和效仿。微型盆景兴起以后,看到它的销售带来利润,其他人也来效仿。虽然这对于最早开始销售的卖家来说心理会有情绪,但这对于微型盆景的不断改进、完善,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提高商品交换的价值、增强竞争力、促进销售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相互效仿的好处在于它蕴涵着竞争的机制,虽然竞争不可避免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但总的趋势是在螺旋式上升,往好的方向发展。竞争带来了更多选择,引领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向前迈进。

三、线上田野的观察:“多肉”

由于都市拥挤的生活环境和居民居住空间的逼仄,当然还有人们渴望和绿植建立亲和关系的动机等等,有很多要素都在推动盆景、尤其是“微型盆景”的流行。不仅如此,现代社会审美的“微型化”还反映在和“微型盆景”的崛起相同步,近年来又有鉴赏“多肉”植物之新时尚的出现。

“多肉植物”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植物学家琼·鲍汉在1619 年提出的,它也被称为“多浆植物”“肉质植物”等,是指植物器官的某一部分,如茎、叶或根(少数种类兼有两部分),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用以储藏水分和养分,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的一类植物。[10]“多肉”作为鉴赏植物,在中国,当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当时中国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批“多肉”植物。[11]目前,中国已经培育“多肉”植物达60 多年,其种类和数量都在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多肉”植物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纪元。多肉植物品种繁多,造型优美,容易满足它对周边环境条件的要求。“多肉”植物在全世界有1万多种,绝大部分“多肉”植物由于植物本身的特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亦即不同环境虽然会对“多肉”植物的成长产生影响,但较少出现枯萎、枯黄现象,极为适合作为家庭环境中的绿化植被。

为了了解“多肉”在当前的流行状况以及广大网友心目中“多肉”的印象,笔者进行了互联网的“线上”田野观察,为此加入3个有关“多肉”的QQ群:

“多肉~花草植物交流群”:该群成员为1370名,每日在线大概900—100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活跃在群里,每天交流的频度上百条。

“多肉植物”:成员1880名,每日在线大约1000人左右。

“十二卷多肉植物交流群”:成员1304名,每日在线大概700人左右。该群主要以“十二卷多肉”为主,进行讨论和交流。

笔者在上述QQ群里先后“潜水”一年多(2018年5月—2019年5月),这期间认真地观察了各群有关“多肉”的讨论,感到其活动内容,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1.晒图:网友们把各自手头上所养的“多肉“,发图片到群里,供其他网友欣赏、点评(图4)。虽然有些网友会赞赏,但往往也有部分网友觉得这是在炫耀。对图片的评论,也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

2.交流各自养殖“多肉”的心得:比较专业的网友会和大家分享养护经验,诸如在什么时期注意哪些事项等。也有很多网友遇到“多肉”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在群里提问,有經验的人则传授经验。当然,也有定期或不定期地分享“多肉”种植过程的体会和感受的(例1、例2)。

以上为“多肉”爱好者在QQ群里交流的记录。类似这样,涉及有关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群里的网友们都会各抒己见、给予建议。

3.虽然QQ群里规定是不允许发布广告的,但有关“多肉”买卖的广告,也还是有人偶尔会贴出来,并有可能遭到群主的警告;不过,也会出现有兴趣的人,于是他们就会私下沟通,达成买卖。

4.其他:根据当天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QQ群里进行讨论或闲聊。

与此同时,笔者还通过微信关注了几个有关多肉植物的公众号。例如,“多肉部落”的微信公众号、“多肉植物百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虽然不如QQ群那样高的更新频率,但其发布出来的内容,却大都较有质量。大体上,其内容主要包括:

1.“多肉”美图分享:这些图片,往往还伴随着对于品种的详细讲解,尤其是稀有的“多肉”品种,会引人注目(图5、图6)。

2.有关”多肉”养护专题文章。

3.涉及打理“多肉”所在的空间,例如,阳台、花园等。

4.有关“多肉”产业的信息,例如,“多肉民宿”“多肉咖啡店”等。在相关的公众号中,还会不定期地发表出售“多肉”的广告。据笔者观察,它们大都是来自“多肉”的大棚基地,其“多肉”的产量较高,能够以多买优惠的形式吸引买家。较为具有特色的是“多肉民宿”的广告。此外,还有“多肉水墨画”、在小物件(白色体恤、抽纸盒、鼠标垫等)上画有“多肉”的商品,它们往往是由网店经营的。

5.为了凝聚人气而设计的“互动有奖”,凡评论留言点赞多的,或是作者感兴趣的留言,往往可以成为抽奖人。公众号会定期抽取若干人,给予相应的奖品(以赠送“多肉”居多)。

综合上述“线上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指出的首先是,笔者随机在QQ上查找到的这些群,每个群的人数规模均较为庞大,千人以上是很普遍的。而从群内交流的实际状况可知,大家对“多肉”的关注度、涉及“多肉”的交流频度也非常之高。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这种“慢节奏”的爱好,且其爱好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多肉热”之所以如此流行,部分原因应该是基于它比较好养,不需要精心去呵护也能生长得很好;其次是它的造型小巧可爱,适合于家居生活的多种场景,美化居室环境,其各种造型也能够满足养护人的审美需求,既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又能调节人们的心情。此外,据说它还能净化空气:一般的植物大都是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夜间则释放二氧化碳。但据说“多肉”植物恰好相反,白天闭合呼吸,夜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种独特的代谢方式,被称为“景天酸代谢”。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压力很大,在家里养养“多肉”,平时浇水施肥,有利于改善或调整心情。“多肉”肉乎乎的,造型有萌态,给人一种满足感,所以,“多肉”也经常被称为是“治愈系”的萌物。

总之,“多肉”构成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相互连接的独特世界,“多肉热”在中国社会的流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围绕着“多肉”的多种交流方式,也催生了一种具有亚文化属性的“多肉”社交圈。

四、微缩景观的艺术魅力

盆景艺术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兼具审美与实用,体现和传达着人们对于生活、对于自然之和谐性的追求,而微型盆景无疑一样地承载着中国盆景的文化真髓。[12]89-94在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人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因此,民众对于盆景的需求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不论是大型的盆景,还是微型盆景,它们正日益快速地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对于国民美好生活的形塑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同时也契合了当代的精神,例如绿色环保的理念等。

“多肉”在作为一种装饰的同时,它还以实物的形式传递着对传统审美的回望和对于自然的亲近。“微型盆景”和“多肉”浓缩了广阔的世界,也压缩了人们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把自然变成人工把玩的物品。“微型盆景”和“多肉”都属于典型的微缩景观,微缩景观通过压缩自然物的尺寸来改变理想世界的尺度,进而复制出世界的本质。微型物品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去看、去学习和欣赏,同时也刺激我们对掌中景观予以理解及阐明的渴望。微型景观帮助人们去想象更加宏伟的世界,微缩景观的魅力非常令人回味,永不厌倦。

无论是古代的“些子景”,还是现代的“微型盆景”与“多肉”,它们都是体积造型甚小的物景。作为微缩景观,它们反映了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不论古今东西,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意识中,“小的即美的”可能是一项颇有普世性的基本共识。[13]我们在现代新生活中无形之间又再现或重温了此类小巧可爱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其结构和功能均在持续地发生变迁,在获得大量财富积累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便选择逃避生活的压力,逃避生理成熟和社会规则,追求纯真、简单、轻松、愉悦乃至于“佛性”的生活方式,甚至追求孩童般的天真和幼稚,这便是当下消费“可爱型产品”及相关服务的背景。通过追求“可爱型”的生活方式来缓解焦虑的需求,使得小巧可爱的事物日趋重要,越来越受欢迎,进而形成了以萌宠、微小为美的青年亚文化。

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在《可爱论》一书中曾经给“可爱”下过一个定义:它是“指一种给人以小巧的、令人依恋的、亲密无害的,从而使人解除防备与紧张感的感觉”[14]。这个定义是四方田犬彦在归纳总结了日本玩具、动漫等“可爱”的现象之后归纳的,应该说,这个定义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文化语境和个人主观主义,也确实揭示了“可爱”的部分内涵和特征。当人们看到小巧的东西,会因为小巧而觉得“可爱”,同时也会让人觉得精致而觉得它们“可爱”。精巧之物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小东西会激起人们想要把玩的欲望。从心理学上,小巧之物不仅激发人的保护欲,还能激起人们孩童般的和它们娱乐互动的念想。正如我们看见婴儿时,说话声都会变得温柔,变成童言一样。此外,小巧之物还会让观赏者感觉自己很高大,以及能欣赏全局而产生满足感。另有学者认为,在古代英文中被人喜愛的不论是人还是事物的名字前面都会加-ling,譬如,darling,也就是说little dear(小可爱)的意思。直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会话中我们也会把喜爱的事物都加上little(小)的爱称。宏大之物被说成很美的表现形态是较少耳闻的,但是又大又丑的表现形式反而很普遍。感叹和喜爱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让人感到崇高的通常是大而感到害怕之物。反之,小巧之物的确经常被人喜爱,说很是“可爱”[15]。

对于“萌”这一类新鲜的审美意识,周星教授曾有所论及,笔者很受启发。在某种意义上,“些子景”“微型盆景”和“多肉”,除了它们的美好造型,不论是自然生长,还是后来的人为加工,它们的造型都显得小巧可爱,尤其“多肉”,肉乎乎地很“萌”。看到这类萌宠之物,总是会引起受众特殊的审美感受。目前在中国,这一新鲜的审美意识可以说已经弥漫或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小和萌宠之物所占的空间往往并不大,适合在普通家庭内观赏和摆放在办公室的桌面上等等,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真探究,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8,546,669,670.

[2] 丸岛秀夫.中国盆景和日本盆栽称呼的历史研究[J].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1996,60(01).

[3] 李树华.有关中国盆景树形整姿技术的变迁和发展[J].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1997,60(05).

[4] 胡一民.论我国元代的盆景技艺[J].中国园林,1997(05).

[5] 韩儒林.元朝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杏丹.超大型建筑的权力美学话语[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4.

[7] 统计局:2016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6m2[EB/OL].[2019-06-03]http://news.focus.cn/liuzhou/2017-07-07/11593667.html

[8] 2018年全国购房者调查报告:80后住的最拥挤[EB/OL].[2019-06-03]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2176990_15fcc12de02000eglg.html?from=travel.

[9] 胡金怿.商品美学的作用[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0(08).

[10] 清俊,辛雅芬,谢维荪.多浆植物的原生态环境与引种栽培问题[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11] 姚雪晗.多肉植物景观应用——以合肥地区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8(09).

[12] 石泰安.盆栽的宇宙誌[M].福井文雅,译株式会社せりか書房.1985:89-94.

[13] 周星.“萌”作为一种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J].2014(01)

[14] 四方田犬彦.可爱论[M].筑摩書房:2006:13-18.

[15] 爱德蒙·伯克.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研究[M].中野好之,译みすず書房:1999:123-124.

(责任编辑:涂 艳 杨 飞)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