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洪
摘 要:在新艺术运动流行时期,比亚兹莱作为一个重要的插画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精致的装饰性,对比鲜明的构图格局,以及充满奇幻的怪诞感,使他的作品给予欧洲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艺术冲击,更对后世绘画与设计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以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在分析他绘画特点的同时了解比亚兹莱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让读者们重新解读这位新艺术风格的前卫体现者。
关键词:审美意识;装饰性;时代意义;新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82-01
一、“恶之花”的绽放
十九世纪末,欧洲人对动乱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种名为“世纪末情结”的思想危机,人们对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庸俗感到不安与焦虑。比亚兹莱敏锐地感受到这种意识形态,在恶中认识美的存在,从病态的人类情感以及死亡中发掘创作灵感已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一个烙印。把人们对于一个世纪的终结所体现出的悲观消极、颓废萎靡以其贴切的神奇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为《莎乐美》 所绘制的系列插画中,通过优美的线条与怪诞的形态造型表现出丑秽邪恶的人性和富有攻击性的人物形象。插画《最高潮》中莎乐美漂浮于空中,脸上充满邪恶和色情。她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双眼凝视并亲吻着他,头发也因狂喜而激动上卷。约翰双眼紧闭,血液从头颅中往下流淌并延绵至画面的底部化作一朵令人战栗的罂粟。作者描写这种恶魔的美并不是单纯地歌颂丑恶或是心怀恶意地刻画那时代的女性,更不是道德的沉沦。而是通过这种变态扭曲的“恶”来体现人的欲望与精神之间的痛苦挣扎,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以隐喻的途径暗示出人们的躁动不安,以丑陋放荡的形象代替物质文明的罪恶。
二、精雕细琢的装饰性
比亚兹莱生活在新艺术运动盛行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这场装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既是浪漫的艺术家,也是一个纯粹的装饰设计者,他的插画风格蕴含着浓厚的装饰性。古希腊瓶画的简洁单纯、洛可可时代的纤巧细腻、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布局、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都成为他表现画面的装饰元素。而线条是他装饰手段的基础,也是画面最有力的存在。作品《亚瑟之死》中每根繁复纤细的线条都流露出作者的每一丝情感。随意无序的曲线刻画着人物动态的扭转,线条的无拘无束打破了空间的局限,造成不可抵抗的张力。精细短暂的线条所刻画出的植物纹样倾诉着他对细节的认识。除了线以外,大胆的黑白分割所造成的平面布局更是他对美学的追求。他吸收东方艺术的平面装饰元素,对画面施以平面处理,利用大面积的黑白对比把一切微妙的变化统一于规定的秩序中。插画《孔雀裙子》,莎乐美的孔雀裙子大跨度地飘扬着,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通过大黑大白的色块把空间进行几何形分割,形成强烈的秩序感。各种零碎繁密的装饰图案被固定在紧密的空间里,却又充满着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在理性的限制与规划中涌动着无限的活力。在比亚兹莱那精雕细琢的装饰中各种装饰元素的组合承载着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高的审美意义。
三、女性形象
女性题材一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永恒主题,在古典艺术中女性大多表现为端庄的贵妇、可爱的天使或是典雅的女神,是高尚纯洁的象征。但在比亚兹莱笔下的女性则化身为邪恶、妖艳、色情和放荡的代言人。如插画作品《舞蹈者的报酬》,画面透露出令人窒息的恐怖。主人公在一小圆桌上来回翻滚着挚爱之人的头颅,心满意足地欣赏着他的“杰作”。她瞪着惊喜的双眼,衣服被处理成单纯的黑色块面,给人以压抑和恐怖感,桌脚又长满了令人恶心的手臂。如此淫媚邪恶之态,使比亚兹莱遭到社会的猛烈抨击。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个人主义和占有欲扎根于社会的每个层面。在追逐物质享受的背后是人们的精神颓废和意识疲倦,可以说,作者只是以女性形象的另类视觉途径从侧面反应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颓废和时代罪恶面貌,画中富有色情和攻击性的女性形象也是对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约束和家长制社会的嘲讽。
四、结语
作为19世纪末“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画家,奥勃雷.比亚兹莱在其流星般一瞬即逝的生命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深受诸多艺术流派的影响,却又独具一格。他凭借自身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利用简洁流畅的黑白绘画方式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展现出独特而强烈的形式美。比亚兹莱从不阐述美好的天堂,他只能描绘地狱,但正是这炼狱当中孕育出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使他对美有着独特的诠释和理解。他拥有过人的天赋和非凡的才华,但他的生命却因此而变得短暂。比亚兹莱的一生与他的作品犹如烟花一般,在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在他无匹的艺术中留下来的不止是一个天才的思绪,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印记。
参考文献:
[1]朱珠. 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J].大众文艺,2011(03).
[2]漆晓雯.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影响[J].作家,2012(10).
[3]徐进.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装饰艺术风格[J].艺术百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