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
摘要:生物概念教学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具体、生动、详实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思维能力;知识建构;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强调了凸显和传递生物学50个“重要概念”,指出了“重要概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在《标准》的十个一级主题中,每个主题都规定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的生物概念。这些概念不是学生背过就掌握了,它需要学生对事实和现象进行大量的描述、归纳、总结、提炼,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向大家阐述生物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明晰教学目标,找准学生思考的着力点
《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和层次,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层次不同,学生思考的深度也不同。学生学习的深度是用目标之前加行为动词来呈现的,如描述、概述、理解等词语,词语不同,目标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人体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概述血液循环。许多教师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再回到左心室?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教师就认为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路线。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客观陈述,没有达到“概述”的要求,教师应该进一步让学生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提炼出血液循环的规律性知识。教师可以追问:通过刚才的回答,总结一下血液循环有哪些规律?
学生总结血液循环规律的同时,对现象进行归纳与提炼,这样学生思考的深度就加深了,达到了《标准》中概述的要求。笔者认真揣摩目标的行为动词要求,找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及时定位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二、深入了解学情,找准学生思考的出发点
在学习新的材料时,学生头脑中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掌握了旧知识,这些旧知识在生物学科中称为前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包含两个层面:(1)与新授知识联系的旧知识;(2)对新授知识理解的错误认识。针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存在的特点,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弄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打通学生思考的通道。
例如,在教学“观察鸟卵的结构”时,笔者以鸡卵为例,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主要有:(1)能大体说出蛋壳、蛋黄、蛋清等结构,但是对于鸡卵结构功能的描述不全面;(2)能体会到鸡卵有营养,可以孵出小鸡,但是对于是否所有鸡蛋都能孵出小鸡认识不同,说明学生对于鸟卵中卵细胞还需要进一步理解;(3)在生物专有名词描述上有错误,如蛋壳、蛋黄和蛋清,应该纠正为卵壳、卵黄和卵白。针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1:学生四人一组,自主分工,找出鸡卵中的结构。
环节2:鸡蛋孵化成小鸡,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鸡卵为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做了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建立生物学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环节3:笔者出示鸡卵胚胎发育的图片,辨析从受精卵孵化鸡卵的过程。
通过对前科学概念的分析,新、旧知识完成迁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更科学、更深入。
三、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学生思考的深入点
生物学知识来自于情境,它们本来就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只有把知识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探究,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
例如,在教学“免疫与计划免疫”时,笔者对第三道防线的学习进行了如下设计。
环节1:第一次课堂调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水痘病毒。
师:同学们,得过水痘的学生请举手?谈一谈得水痘的感受和治疗方法?
环节2:运用flash动画,将抽象情境创设成直观情境,理解免疫中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机理。
师:观察人体抵抗水痘病毒侵入的动画过程,并说出水痘是如何被人体消灭的?
环節3:第二次课堂调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第三道防线抗体的特点。
师:同学们,得两次水痘的学生请举手?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得一次呢?
环节4:第三次课堂调查,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抗原和抗体作用特点的理解。
师:同学们得过腮腺炎吗?为什么我们有了抗体,还得腮腺炎呢?
通过三次课堂调查,创设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前后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理解。
四、运用逻辑思维,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具有理科的特性,在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时,离不开实验设计、现象分析和结论验证。
例如,在教学“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时,对骨骼轻的特点探究如下:(1)资料分析,出示蜥蜴、人类、家鸽的骨骼占体重的比例,通过数据得出家鸽骨骼轻;(2)实物展示,家鸽骨骼标本,通过标本观察,透光得出骨骼轻;(3)实验探究,对比相同质量的猪骨和鸡骨放入水中的变化,通过实验现象得出骨骼轻。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思维规律和方法的同时,理解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