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春侠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同一文本的三次教学问题设计进行反思与改进,基于文本意识,从学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着手探究长篇小说主、次问题设计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同一文本;主次问题;教学艺术
一、提出背景
参加君山名师教学技能比赛,上课文本是《说书人》。这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母题中(文本研习)“陨落与升华”板块下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师陀。学生阅读全文需要7分钟。可以说是一篇较长文章。文章又是淡化情节的散文化小说,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处理,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生命的陨落与升华中体悟到本专题生命意义的内涵呢?我很困惑。
因为课文的体裁定位为小说,那么,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追寻主旨就是教学的重点,而借助情节、环境描写来辅助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教学难点。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概括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以此为教学的主问题,但由于次要问题没有设计好,造成了课堂的低效。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析语言、品人物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细读课文,回答。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技艺、境遇、地位、品质等方面加以概括。表达格式:我从文中的()描写中看出,说书人是一个()的人。本来希望学生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书人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贫病孤苦、技艺精湛,说书是他的唯一谋生手段,也是他的唯一生存方式和生命表达方式,他还是我的精神引领者和文化传承人,更以自己执着于说书的方式与这个荒凉世界苦苦对抗。然而,课堂上,由于学生迟迟答不出贫病孤苦、精神引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我便不停地让学生回答,大概有近一半的学生被叫起回答这个问题,却只是围绕着技艺精湛、高超来回答,然后又要分析描写手法的特点与用词的巧妙,所以耽搁了很长时间,此处用时30分钟。这个任务还未完成,就下课了。下面探究死因(说书人死了。谁之过?请从文本中找依据。)与分析我的情感(“通过对说书人的遭遇和命运的叙写,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这两个问题就没有时间去探讨了。于是自己匆忙投影我对说书人的情感态度后,匆忙下课。
三、问题分析
1.对学情预设不到位。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不太了解学情,课堂上出现重复回答耽搁时间的情况是我应预料到并应该事先想好对策的。而我依然没有调整策略,还是按照原来设想的学生预习到位的情况去上课,而不改变策略加以引导,而是被学生牵着走,所以浪费了时间。
2.时间把控不准。在课堂与学生的交流中,忘记了时间,在提问了二十几位同学回答同一问题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环节用时已经过多。本来预计15分钟,结果加了一倍还不自知。非常低效。
3.引导方式单一。在引导学生概括回答人物形象的时候,一直用教师指定提问这一种方式,缺少生生小组互助合作讨论的方式,致使学生思维无法打开,一直在原点打转,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浪费时间且低效。
4.灵活处理课堂内容的能力不足。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以上三个问题,能够不拘泥于教案而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的教师是可以完全解决的。说到底,还是在于我灵活处理课堂内容的能力不足。
5.主问题下的次要问题没有厘清。这是造成课堂碎片化、教师语言啰嗦、课堂偏离主线、环节用时不当的最主要原因。
四、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在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中明确要求教师要使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鉴赏文学作品这个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反思了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做了如下改进。
1.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主次问题。在概括人物形象的问题设计上,原来的设计比较冗杂,要兼顾写法、品味语言与分析人物形象,所以,学生和我都有些忙乱,回答完人物形象特点后,我要追问描写手法与用词的精当,学生要再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思路凌乱,特别浪费时间。所以,我去掉表达格式的规定,只让学生从文本中概括人物形象,把问题改成了“细读课文,回答。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技艺、境遇、地位、品质等方面加以概括”。这样处理后,教学问题明确,指向单一,不拖泥带水。学生也会集中精力,深入阅读文本,多点开花。这样,就解决了时间不够用和预习不到位没有时间阅读文本的问题。
2.简化教学环节,主线贯穿课堂。删除探讨说书人死因的环节,将其作为品析说书人形象这一主问题之下的一个次问题,用来衔接引出对主旨的探讨,让学生在我的情感态度这一环节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关注写作时间和时代背景,用知人论世方法深入解读到时代造成小人物悲剧的深刻主题。
3.优化教学方式,落实以生为本。在学生概括人物形象出现问题,个体无法回答完整到位时,我可以采用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探讨主旨和情感的难点问题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依然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關键提示或依据时,我可以提示某个段落或指定某个段落,让学生齐读后,思考回答。这样优化教学方式后,不仅节省时间,点拨有效,充分发挥了教师灵活处理课堂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学会合作,充分发挥的自主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回归文本的意识。
这样改进之后,上一节课出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这对我改进自己平时上课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可是,我继续反思改进后的课堂主次问题设计,总觉得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还不够,在培养学生的鉴赏小说的核心能力素养——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上做的还不够,尤其是我的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还不够,还有铺设不够,预设太强,生硬地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比较沉闷的问题。
于是,我又上了第三堂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策略。
首先,从学情出发,用学生的问题巧设次问题。上完两节课后,我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式的“层层剥笋”地解读小说,尽管这是很好的教学常规形式。但是我还是在想是否还有更好的细节或角度可以作为切入角度或主线来走近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呢。为此,我又细读了一遍小说,查阅了很多资料,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了一遍,我发现我和几个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作者说说书人是一个世人特许的撒谎家”?前两次备课,我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粗粗看去似乎找不到精准的答案,又与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和主题探究无太大关联。然而,因为课已上过,静下心来,再去探究这个问题,我突然发现,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这是作者在文中明确评价说书人的话,通过这句话完全可以探明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深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说书人既同情又赞美。于是,我借助学生的问题设计了这样几个次问题:1.引导学生理解“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的含义。2.同桌合作:为什么说书人可以被“特准”?为什么说书人是“撒谎家”?3.小组探究:说书人“技艺高超”,却为什么会因为生计艰难而死?这些问题不仅来自学生,更是紧紧围绕对说书人的形象分析这个重点以及主旨的探究来设计的,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討论非常热烈。
其次,群文比较阅读为学生突破重难点牵线搭桥。第三次教学在分析主问题“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在学生讲说书人“穿长衫”的身份标志联系到“孔乙己”这个人物时,自然而然就推断出他知识分子的形象,而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与价值就自然想到了。为了让学生想到“品质优秀的技艺高超的底层小人物”这个概念,我引入了《老王》《品质》的片段,让学生找出主人公的相同点,在这样的类比中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这个结论。然后我再追问“作者在设计他们的名字和容貌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匠心何在?”,学生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说书人没有名字,也没有具体的形貌,这就引导着学生发现说书人是一类人的代表,具有典型性。然后再比较三者之死、世人和作者的不同态度,从而完成主题意义的探究:恨社会,赞说书人。这样的铺设,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鲜活与丰满,更可以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学会比较和鉴赏同一主题和不同主题的文学形象,可谓求同存异、教学相长,受益良多。因而,课堂的讨论氛围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提升,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发言非常精彩。
最后,围绕“说书人”设计主、次问题。因为第一堂课没有把控好时间,而没能将学生引向深入文本的细读;第二堂课又缺少新意,没能让课堂在横向和纵向的维度有所拓展,我一直辗转难眠。于是,我又反复研读这篇文章,总想找到一个更好的突破口,实现我一节课完成长文深教的梦想。终于,我又回到了《说书人》这个题目上。因为有了前两次的设计经验,我只需在教学主问题的切入点上下功夫。经过反复推敲,我选择的教学切入点是题目:说书人。
我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设计,主问题依旧是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恨社会、赞说书人,但提出的方式比较含蓄或者可以不那么抽象。可以采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说书人技艺高超却死得凄凉?或者用我的设计:作者为什么要写《说书人》?但要完成这个主问题,必需有精练的次问题来衔接铺垫完成,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次问题。
说——说得怎么样?借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文中找到“迷人、动人、令人痴迷”等词语还有第一段的细节描写,从而完成:说书人说书的技艺高超和精神引领者的形象分析,同时不着痕迹地走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那个动乱、冷漠的时代形成对比,赞美说书人的精神高贵,。
书——说的什么书?这样吸引人?从这个问题出发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书名和勇敢、侠义的精神等等,从而完成说书人执着、善良、文化传承人的形象分析,比较容易触摸到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生命虽然卑微,但却能够升华——永留“我心”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人——在不同人眼中是个什么人?有什么代表性?从“我”的角度可知说书人是可爱、令人着迷、感动、可敬的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从“世人”角度,分析作者对说书人的正侧面描写和再联系时代背景可知,这是一个生活在战乱、经济崩溃、人们食不果腹的时代的极其贫苦、地位卑微、从事贱业的与这荒凉世界苦苦对抗的可敬可爱的底层小人物。从“读者”角度关注文中“我”对说书人的态度,作者的创作意图便可呼之欲出——虽死犹生,底层小人物的苦苦与荒凉世界矛盾对抗的生命也有其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
围绕着这三个字设计的主问题,不仅环节简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更是遵循了小说阅读的规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品析形象,深入浅出。学生从对此文的不屑一顾,到下课时的意犹未尽,甚至还有同学借来《果园城记》和《俗世奇人》比较阅读写了读后感的。
总之,要想在一节课中上出语文味,展现教学智慧与艺术,就必须在教学主、次问题的设计上多动脑筋,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主次问题,设计好主问题与几个层级小问题;然后简化教学环节,以主线贯穿课堂,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化教学方式,落实以生为本,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的不着痕迹。既让学生有大量时间阅读文本,品味语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描写的品味以及写作方法的借鉴、写作特色的赏析,这些在一堂课里是无法完成的。
如何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创新能力是我的困惑,现在我想到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比如,长衫的前后三次对比、脸色的前后两次对比、收钱的方式前后对比、说书人生与死使“我”心里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的对比、“我”与小镇人对说书人态度的对比、社会环境“钱”的价值的对比等等,这将留待我今后去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2017版)
[2]《小说教学教什么》王荣生2015-12-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