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摘 要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发生,德育教育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通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准确判断学生所遇到的成长矛盾,由此确定德育教育方法,以便让学生及时接受德育熏陶。因此,小学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守真、善、美,使其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本文将从善加沟通,懂得换位思考;保护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成长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才能全面落实德育教育活动。
关键词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有人将小学阶段称之为塑造学生品行的黄金期,这是因为学生本身就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性格养成期与认知发展期,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且教师、家长、同伴的言行举止也会成为小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对于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教师则必须要切实优化自身的品德行为、教育态度、举止方式,保证自己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样也需要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来制定、实施可行的德育教育計划,以便让学生真正受益,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一、善加沟通,懂得换位思考
沟通是师生合作的基本前提,同样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必经之路,因为优良的德育观点需要通过直观的语言讲解、肢体辅助多向传递。但是,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且自我认知能力水平一般,所以在沟通时,小学教师必须要做到换位思考,分析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为何会产生具体的思想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确定沟通内容,由此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与自我反思意识,促使学生自觉端正思想意识,调整行为习惯。如此,则可保证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为了与学生全面沟通,笔者经常会设计一些沟通类小游戏,比如“真心话大冒险”、“画画猜想法”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放松下来,使其无意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另外,笔者也经常在课下与学生谈心,让学生诉说自己的心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比如,有一次本班有一个学生便闷闷不乐,主动在课间与笔者沟通,表示自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没有好朋友,也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沟通。对此,笔者就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必须要主动适应集体生活,这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方式,而学生要做的便是利用一切机会去展现自己的魅力,同时也要尝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让同伴倾听自己的心事,且要相信、依赖同伴,主动接受同伴的帮助,与同伴和谐交往。在笔者的引导与鼓励下,这个学生开始主动对同伴提出自己的交友需求,而其他同学也及时接纳了这个学生,经常会叫着这个学生玩游戏、聊天,渐渐地,这个学生便能顺利融入集体生活。
二、保护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客观来讲,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会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实施进度。试想一下,如果小学教师一直以严肃、苛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导致学生不敢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心事,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且为了避免批评与责骂选择被动接受教师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那么小学教师则将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问题,难以设计出有效的德育教育计划。但是,如果小学教师一直以和蔼可亲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让学生及时展现自己的需求,且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消除成长烦恼,那么也一定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使其自觉投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之中。因此,小学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尊重学生,以人文关怀的姿态去关心学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在实施德育教育活动时,笔者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学生,而是会始终坚持调查事情真相,确保自己可以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一次本班有两个学生打架,当笔者赶到的时候就看到其中一名身材较为健壮的学生单方面殴打另外一名学生。但是,笔者并未直接批评学生,首先立即终止了两个学生的肢体冲突,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后果,然后让学生阐述事情原委。原来,这名被打的学生因为语言侮辱了另外一名同学,导致这名身材健壮的学生感到不忿,出言制止,却导致事态变得更加严重,一时气不过便发生了肢体冲突。对此,笔者首先批评了这名出言侮辱同伴的学生,要求他向被伤害的学生道歉,且表示自己会监督学生,一旦再次发生将会严厉惩罚。同时,笔者也指出另外一名同学的不良行为,告诉学生保护同学十分必要,但是绝不可用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成长
德育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需随着学情变化得以调整、创新,而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会使其形成不同的性格、认识,需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小学教师要坚持因人而异,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现实成长,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问题进行德育辅导。
在组织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除了会针对共性问题组织整体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之外,也会关注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需求来介入德育教育活动。比如,本班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问题变得性格怯懦、不自信,原因便是父母经常批评这个学生,从来不肯定学生,导致学生变得自卑自闭,认为自己比不上不别人。面对这个学生,笔者就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告诉家长过度的批评与指责将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失去梦想与奋斗动力,甚至于会让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对学生的一生成长都有不良影响,希望家长能够改变严苛的教育态度,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爱惜学生,肯定学生的优势与特长,也要关注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需求,成为学生坚强的后盾。同时,笔者也会适当赏识这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全面继承优良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意识,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性格生成情况与为人处世方式,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全面落实德育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围绕学情确定德育教育内容,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分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矛盾,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袁利平.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04.
[2]陆珊玲.对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