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为师之本”。师德是教育素养的核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其必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人们都把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第一杆标尺。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提到怎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一、教师职业道徳的理想境界(ideal state)界定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内在教育精神和道德的自觉彰显,其作用的发挥依靠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态度和信念,而不是依赖行为规则的限制。教师有了对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才能自然彰显,才会与教育活动行为完美契合。所以,追求美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智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
(1)坚守教育之道.“教育之道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之道”就是“成人之道”,教育最基础、最本源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健康人性中最渴望的东西,包括情感温暖、生存智慧、人性尊重、成长卓越、内心光明等都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的,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者所关涉的重要话题。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不仅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的促进者,更是将知、情、意、行融合于一体的“使人成为人”的满足者,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价值澄清的启发者、引领者,在引领中帮助学生拓展生存和发展的更大可能。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知识的菜园,一个精神的花园。真正的教育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引领生命境界的提升。教育中知识不可少,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眼中,介入学生教育生活的不仅是教师的知识,更多的是包含职业态度、做人道德在内的精神风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其过程充满着关怀、温暖和理解。有道德的教师必然会走进学生的生活,
(3)维护教育伦理(educational ethics)。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品行的综合,是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对教育伦理的维护,不仅是教育内在德性的要求,也是教师的道德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师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形象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道德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它办在于人,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教师职业道徳的理想境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高度,而且是关乎教育的精神文化信念。
(1)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内心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态度和情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首先会促教师对人才培养产生责任感。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还是教师思想情感的栖息地,教育的内在吸引力离不开丰盈的情感。因此,教师的职业认同会促进教师不断地反思和审视教育过程中的形式、方法、技能的点滴细节,将思想凝聚成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在追求中不断接近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完美结合。
(2)具备无形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往往还包涵着对得个人品质的诸多道德期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不止满足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以人格塑造人格,培养学生对高尚人格的理性认识。这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魅力,是成熟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
(3)拥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不可否认,学校道德环境受到当前社会道德总体水平影响。道徳,作为人的内心的价值标准,其基本特征是无强制性。“生态模式”理论提示我们,要真正有效改变学校道德现状还需要社会文明的支持、與论媒休的监督,特别是学校道德环境的营造和道徳德评价的正确引导。学校建立的道德评价制度应避免空洞和模糊,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教师应该做、必须做和禁止做的具体内容,将高尚的、基本的、禁止的界限鲜明化,以制度的普遍有效性发挥道德的引导功能,使师生处于一种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之中,莫让失德者坦然,有德者怅然。
总之,师德是教育的精髓。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人民教师需要树立崇高的精神目标,拥有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为整个社会的精神道德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同时能够真正的熏陶、影响成长中的青少年,使他们在這个转型期的复杂社会中能够保持纯洁的精神圣地,成长为真正具有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