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探讨

2019-09-10 07:22:44武文菲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思政

武文菲

摘  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课程思政作为创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内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实效性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能动作用,能够作为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有效工具。从建构主义四要素入手,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增强的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155-03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 as the central link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excav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of all courses and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a key issue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vist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the four elements of constructiv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path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e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中实效性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如果学生不能认可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精神,就不能主动内化于心、自觉把课所学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相契合,从而为增强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理论

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思政课程和思政工作都面临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高校现在的教育對象是互联网原著民的95后学生,他们思想独立、自由、主体意识强。在这种背景下,灌输式思政工作方式愈发实效性低下。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解放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把学习看作是主体通过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人作为主体能够凭借内在的思维结构有选择的掌握客体、建构知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建构主义理论在心理学、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更新发展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在对认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知识观,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却不完全相同。人具有复杂结构,能够高度适应环境,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产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个别作用直接作用于客体,也会产生知识,来自客体的知识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组织起来,才能成为关于该客体的真正知识。皮亚杰指出,智慧发展本质上来说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目的在于达到主体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平衡。而且建构主义认为,我们人类的知识仅仅是对生活的客观世界的假设、解释,并不是最终的答案,更无法取代终极真理。地球中心说曾风靡一时,后来我们发现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连地球所属的太阳系都不是宇宙的中心。知识在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真理。

(二)主体建构的学习观

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灌输式教学得到推崇。不得不承认,在知识的快速传播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却不赞同。它反对“学习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观念,坚信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机械的把知识从外界迁移到自己的脑海中,而是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来建构对知识新的解释。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机抽选两个人,他们的知识建构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知识是无法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经过协商、沟通、对话等,建构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主义将学习者看作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和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多种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比如抛锚式教学模式,以真实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引导学生主动来思考和提出解决手段;比如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关注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重申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要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舒适圈。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概念和知识储备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据此展开教学设计。教师更需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区分和把握学习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建构主义者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把学习和发展相联系,赋予教学理论时代特色。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任何理论的跨文化传播,都需要深入思考文化引入的着床问题。建构主义虽然是西方理论,但是其包涵的部分理念与我国教育文化的内核一致,都重视团队的协作,都主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我们应积极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发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背景下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方式。

二、课程思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忽略了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的思政价值,造成思政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严重脱节,形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孤岛”处境。高校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但是国际国内环境、教育对象日益变化,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为高校思政工作带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要把握住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改革思政理论课程,还要挖掘所有其他课程承载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引领职能,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缘由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精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和新思路。一方面,实施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思政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倒逼产生的应对措施。在当前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出勤率,而且大部分学生是课堂低头族,课堂效果差;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思政课程“孤军作战”,这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强,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实现。注重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则是题中之意。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在育人上具有特有的魅力。课程思政突破思想政治课程原有的传统范式,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承担的功能。课程思政结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建立二者之间的同频共振,把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大学生喜闻乐见、受益终身的方向改革。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的框架搭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有效的路径来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开始较早的上海各大高校已经提供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上海大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沿着“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满足了学生的成长期待和需要;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课》,在医学专业课上融入德育教育,引起了学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立足学校的劳模精神,参观“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对学生进行劳模精神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为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融合思想政治内容提供理论支撑,非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德育水平,发掘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创设课程思政中的“品牌课程”。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上的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达到的效度,在个人层面上,包含大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对社会發展产生的促进作用。简单来说,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来提高实际效果。所以,实效性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核也许可以让我们尝试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有助于增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工具。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的高校育人背景和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改变传统的思政灌输式教育模式,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运用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来探讨如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一)创设课程思政的“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的知识概念。创设情境,是把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的主体情境和新知识,对知识的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围绕时政热点,回应学生的困惑,准确选择和创设情境,能够极大程度上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效。以上海高校开展的“大师剧”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等。这些剧以高校名家大师为原型,由大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学生既是演出者、传播者又是受教者,创设了生活而真切的思政课程情境。

(二)增加课程思政的“对话”“协作”

建构主义理论不倡导分割式的个人独自建构知识。协作,是学习者之间借助语言、符号等进行的协同合作,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形成对知识全面、深入地认识,建立学习中的合作关系,共同进步。课程思政中可引入协作学习,如在专业课学习中开展小组协作,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键点给予指导,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互助能力。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话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同济大学开展的“超级大课堂”,针对年轻大学生的问题,海量的征集学生观点,通过大课堂进行开放的对话平台,达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整个思政课程过程变成大学生思考、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课程思政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建构。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应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建构非结构性知识,从对知识的抽象理解走向具体的、相互连接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主张没有抽象的具体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课程思政是要实现立体化育人,要完成课程思政的“意义建构”,要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从情境构建、协作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大学生切实建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和内涵的意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同样要从专业维度、价值维度实现隐性价值的渗透,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强调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发挥好“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四要素相辅相成的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的窘境,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守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使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课程资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10:28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3:08:0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6:27:3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23: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