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波 严明杰 王金梅
摘 要:大学生学风问题影响因素复杂且相互缠扰,解决学风问题需要系统化全面推进。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学风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系统化推进学风建设的思路和整体架构,并提出科学制定学风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围绕学风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实施教学改革,推进学风信息化、师德师风建设、优良班风党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促进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持續发展。
关键词:系统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188-03
Abstrac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y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mplex and entangled,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tudy style needs to be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y sty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overall structure of systematical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and proposes to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he construction goal and construction plan, formulate and improv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build a long-term effect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The mechani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style in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lass sty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etc.,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s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Keywords: systematic; advancement; university; academic discipline intensification
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在学风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动力不足,以及课堂纪律涣散、课外学习薄弱等。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解决学风问题时如果仅从局部着手,往往事倍功半,效果有限。笔者根据自身从事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并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着眼全局,系统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系统化推进学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架构
在学风建设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学风问题影响因素复杂且相互缠扰。在解决学风问题时,笔者提出了系统谋划,统一认识,多措并举,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分工合作,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按照上述思路,在学风建设中以严格管理为抓手,奖惩并行,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以教风促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班风带学风,以党风引学风,以先进助后进,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解决学风问题。根据系统化推进学风建设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解决学风问题的整体构架:
二、科学制定学风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风建设的系列目标。一般近期目标可着眼于一年内有效解决现存的突出学风问题,初步建立和完善保障优良学风形成的机制体制。中期目标可确定为三年内形成制度完善、措施得力、长抓不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根据学风建设的需要,高校可系统梳理已有的规章制度,对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包括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晚自习制度、请假制度、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包括班级、宿舍、学院等)评选办法、困难学生帮扶管理和奖励办法等。
三、建立和完善“五个机制”,保障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
推进学风建设,总体上需要建立一种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机制,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分工合作。 要把学风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基础性的学风建设机制包括:
(一)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领导协调机制
首先,设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其次,建立责任分工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合作,合理划分学校、学院、系三级教学单位的职责,保证学风建设责任到人,落实到岗。最后,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各部门充分沟通,避免政出多门,造成重复或无效活动过多,增加基层部门负担。
(二)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宣传动员机制,在全校范围发动学风建设宣传,统一认识,加深了解。确保学校各层级、各部门能迅速投入学风建设活动中,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能真正动员起来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其次,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执行机制,确保学风的各项制度和要求能在各部门顺畅执行下去。最后,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问题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风运行中的障碍和问题,确保学风建设持续运行。
(三)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监督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全面有效的服务机制,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其次,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将学风建设所需投入列入预算,按时拨付。再次,建立学风建设监督机制,学校的监督管理部门要定期督导检查学风工作的落实情况。最后,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可以考虑建设教室打卡系统和视频监测系统。
(四)建立学风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建立学风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学风跟踪评价系统,每学期或学年通过抽样调查评估一次变化,发现新出现的问题,评估已有成效。其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组织制定科学的学风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合理评价学风建设成效。制定教职工的学风考评标准,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晋职和晋级考核。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或称动力机制)。建立学风建设的奖惩机制,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集体及时表彰,对于不负责的管理人员给予惩罚,以促进学风按既定目标和要求推进。
(五)建立后进学生警示和帮扶机制,促进学风全面好转
首先,建立和完善学生警示制度,对长期学风较差、成绩较差和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以督促这些学生改正。其次,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学校(以班主任为主)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明确家长应承担的责任,及时将学生情况告知家长,并通过家长督促学生克服自己的毛病,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成立帮扶小组,对有问题的学生展开帮扶活动。对参与帮扶的学生,在学生奖助学金和荣誉称号评定中加分奖励,设立学风帮扶先进个人、学风进步奖、学风帮扶先进团队奖。
四、切实推动“五项”教学改革,为学风的持续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厘清办学思路,使课程设置更优化,增加实践课程比重,降低课堂教学时数。把专业发展和学校优势、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千篇一律的学生培养方式,试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意愿,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选择。
(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1. 改革课堂管理方式,突出严格管理。首先是严格考勤,任课教师要关注每次课的学生出勤情况,并作好考勤记录,按要求及时上报学院教学办。建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将学生出勤和学习情况定期向班主任通报。通过严格管理,促使学生走进课堂。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随身物品如手机应加强管理。同时要求学生上课时携带本门课程课本和笔、记录本,上课时要作课堂听课记录,可以考虑将课堂笔记情况纳入总评成绩中的平时学习表现分。
2. 改革教学方式,向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学生来到教室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讨论式、案例式和模拟式等教学互动较多、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来,既留住学生的人,也留住学生的心。
3.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参与课堂教学管理,让学生客观地给教师评价,督促教师不断克服问题。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等现有制度的作用,将随机抽查、听课、评课等结合起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师听课、教学观摩、外出进修和交流学习,以及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开阔教学视野,提高课堂设计和课堂控制能力。创设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教师演讲比赛、辩论赛、学术沙龙、教师论坛等形式,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交流和讨论,分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及学生管理能力。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鉴于目前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形式化严重,积极性不高,建议先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准确定位培训需求,围绕需求开展更加实用,与教学实践和问题紧密结合的培训。
(三)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首先,改变考核方式。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应有所不同,在制度上给师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闭卷或开卷的形式。具体可实行笔试、口试或网考等等。最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则可采取由平时成绩、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机制。其次,改革考试内容。考试之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命题时也要围绕这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的不正常现象。再次,完善督考机制。考试管理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监考人员尽职尽责,严惩监考过程中的失职行为。同时,要加强对监考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防范作弊的技能。最后,严格处理违纪学生。对于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万不可迁就,要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让学校的规章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推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完善“五大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风的根本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开展“五大教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了解专业培养了要求,明确大学期间的行为准则,培养学习兴趣,端正考试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首先,加强专业入学教育。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培养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建立平台机制能够让学生从各方面完善自己的能力,新生从入学时就应该让她们对大学的各个方面认识有所认知。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入学教育,主要以专业介绍的形式开展,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体验式和交流式的专业入学教育。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新生与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在校学生的交流互动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其次,加强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其中尤其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端正考试态度,树立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观念。再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以将来的就业规划为指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就业目标倒推每一学年和学期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有必要的了解。其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拓宽就业视野,培养创业能力。最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采用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参观社会场所,请社会人士作励志教育等。作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五)推动学生管理方式改革,形成学生综合式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学风建设。首先,构建班主任、党支部、学生会和班委、辅导员多方合作的机制,相互加强联络,信息畅通。其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由粗放式指导向精细化、常态化指导转变。学生在入学时即分配相应导师负责指导,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充分指导。本科生导师也可组成导师小组,由专业老师、辅导员和高年级优秀学生共同组成。最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设。通过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和自管会等学生组织,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在推进学风建设中,高校必须系统化推进并长期持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风不断好转,并最终形成良好学风,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陳红英,李晓.学生党员带动高校学风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43-144.
[3]吴燕,陈德铭.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06-107.
[4]刘江华.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构建良好学风的实践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16-17.
[5]杨涛.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5-67.
[6]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06):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