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风向标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

2019-09-10 07:22:44张云霞燕永锋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

张云霞 燕永锋

摘  要:针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作者提出各高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良性闭环的必然性。通过数学模型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作为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预测预警的标准,并提出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其他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就业风向标;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194-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alents cultiva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al need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rm the benign closed-loop including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To establish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with the help of mathematical models, as a standard to establish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s of employment and enrollment plan personnel. Besid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four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inkage mechanism of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It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to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linkage system; employment vane; mathematical model

各高校已形成一個共识,“进口畅,出口旺,培养质量是保障”,要进口旺,出口畅是前提,要出口畅,培养是基础,基础一打牢,出口自然顺畅,出口一顺畅,进口自然旺。道理大家都懂,但把这三者的关系理顺的高校不多。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后,各高校在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这一问题上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迫切希望拿出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方案,以期形成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

一、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必然性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为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矛盾、层次错位,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探究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高校内部管理中缺乏统一协调的职能,虽然各高校都在做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工作,但负责的部门都是职能部门,缺乏双向信息的传递、分析、整合,数据一大堆,但没有人能真正静下来分析海量的数据,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教学内容和市场脱节。教学部门对市场变化、社会需求的灵敏性不强,时代性捕捉滞后,常常出现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甚至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的现象。

三是建章立制的缺失。未形成招生信息反馈制度、就业跟踪反馈制度、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相互动的规章制度,使得各高校在招生就业过程中未能及时将社会的需求信息传递到人才培养这个环节。

四是招生市场为中心统揽所有的教学资源。部分高校未理顺招生、培养、就业的关系,并未树立起以“就业为风向标,招生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理念,而是以招生市场为中心,招生人数的多少来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有些高校出现一个专业招收20多个班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校出现以上问题的症结是未能构建良性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高校要切实明确人才培养是一项完成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三者缺一不可,为了实现整个系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要执行自己的功能,而且还积极与其他部分的合作和协调[2]。

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路

笔者调查了多家院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为正在探索型,这类高校还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机制还正在成形期,数量最多,占比90%左右;第二类型为定性分析型,这一类型的高校不到10%,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高校中,多数提出的是以招生计划为杠杆,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等为主要检验的指标,构建招生专业红黄蓝预警办法,比如某专业就业率低于多少,报到率低于多少,报考率低于多少,给予专业黄牌警告等;第三类为指标量化型,难能贵的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库原理建立数字模型,综合评估模型(总分300分),分别由招生积分模型(总分100分)、办学积分模型(总分100分)、就业积分模型(总分100分)合成,根据专业得分,进行各专业招生计划分配,唯一遗憾的是,此方法是由教务处牵头仅仅用于本科专业预警或者评估。

各高校在办学方面的性质、层次、特色、专业设置、行业产业、所在区域等等不同,在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也不可能要求统一性、一致性。但笔者认为构键的原则应该具有趋同性的,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应以考虑。

(一)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基本原则

1. 能够反映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2. 能够反映联动机制构建的科学性。

3. 能够反映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指向性。

4. 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导向性。

5. 能够反映招生、培养、就业信息三者之间的流通性。

(二)确定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权重

探讨此问题,笔者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家都知道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选择上肯定和本科院校的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的招生难、报到率低已是既成事实,许多学校为了生存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招生,把招生和就业切割开来,开启纯粹的招生宣传攻势,甚至采用一些不可取的以经济利益相挂钩的招生模式,导致招生、就业、培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这在高职院校比较普遍。

招生、就业、培养三者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的闭环,首先要找到起点,市场是经验高校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试金石,毋庸置疑肯定以就业为风向标,因为它是出口,以销定产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就业,也是设置专业的关键,有了前面两个步骤,招生计划数只是结果而已,以此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良性循环,又会到起点——就业风向标。整个闭环中三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但就业是风向标,不能搞平均主义,占比40%,权重为0.4,剩下的两者均衡分布,培养占比30%,权重为0.3;招生占比30%,权重为0.3。

(三)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主要指标

我们无论采用以上提到的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都绕不开用什么样的指标来反映联动机制的关联性、科学性、指向性、导向性、流通性问题。

1. 就业指标: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正式就业率、升学率、创新创业、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

2. 培养指标:生师比、专业教学满意度、学业预警率、初

次毕业率、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

3. 招生指标: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计划完成率(见表1)。

(四)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的数学模型

由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三个板块”按不同权重组成,建立数学模型,见下面的数学公式。

1. 综合评估得分

2. 就业指标总得分

Ji——就业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本评估就业指标共设8个二级指标(n=8),具体是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正式就业率、升学率、创新创业、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

ai——培养指标的各二级指标权重,本评估各二级培养指标权重均取0.05。

3. 培养指标总得分

S2——培养指标总得分。

Bi——培养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本评估共设5个办学二级指标(n=5),分别是生师比、专业教学满意度、学业预警率、初次毕业率、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

bi——培养指标的各二级指标权重,本评估各二级培养指标权重均取0.06。

4. 招生指标总得分

S3——招生指标总得分。

Zi——招生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本评估共设3个招生二级指标(n=3),分别是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计划完成率。

ci——招生指标的各二级指标权重,本评估招生指标各二级指标权重。

三、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

(一)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预测预警机制

从以上的数学模型入手建立以就業为风向标的预警机制,按照各专业的就业、招生、人才培养三个板块所占权重赋值进行评定,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实行年度校内分级预警机制。

1. 综合得分排名前3名的专业评为“优秀一级”专业

当年招生计划在去年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50%;同时,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2. 综合得分排名前4-6名的专业评为“优秀二级”专业

当年招生计划在去年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30%;连续2年综合得分排在前6名,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 综合得分排名前7-10名的专业评为“优秀三级”专业

当年招生计划在去年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15%;连续3年综合得分排在前10名,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 综合得分排名后3名的专业列入“一级预警”专业

给予其停招、隔年招生等适当压缩招生规模。

5. 综合得分排名倒数4至6名的专业列入“二级预警”专业

给予其限招、缓招或者减招,连续三年被列入二级预警的,升级为一级预警;缩减当年招生计划至去年计划的20%。

6. 综合得分倒数7至10名的专业列入“三级预警”专业

要求其限时整改,连续三年被列入三级预警的,升级为二级预警。缩减当年招生计划至去年计划的50%。

(二)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调整机制

结合一个时期内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核定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办学规模,科学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1. 对各专业初次就业率连续二年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调减对应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调减计划10%。

2. 对各专业年终就业率连续二年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调减对应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调减计划10%。

3. 对各专业对口就业率连续二年低于学校平均对口就业率的专业,调减对应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调减计划10%。

4. 对各专业对口就业率连续二年高于学校平均对口就业率的专业,增加对应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增加计划10%。

(三)建立就业与专业联动机制

1. 特色优势专业

关乎学校生存与发展,彰显学校发展特色及特点的专业,稳定并适度扩大其招生规模。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对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稳定并适度扩大其招生规模。

3. 基础性成长性专业

对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成长性专业,稳定并适度扩大其招生规模。

4. 就业前景较好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

对就业前景较好、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支持扩大规模,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实验条件改善、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保障。

5. 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

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要实施果断的调整措施,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专业重组或申办新专业。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需恢复招生的,高校须对专业社会需求趋势和人才培养方案作可行性论证后,经上级部门审核后恢復招生。

(四)建立就业创业状况统计分析发布制度

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等部门联动的组织架构,把反馈结果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安排等适度挂钩。科学合理制定报告编制规则和统计指标,规范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深入分析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状况,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学校每年1月份发布头一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参考文献:

[1]赵长林,王桂清,邵怀领.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J].河南教育(高教),2017(6).

[2]魏冬明,韩玉轩.河北省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的关键研究[J].高教学刊,2017(7).

[3]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云教发[2018]84号)文件[Z].

[4]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Z].2017-12-29.

[5]于晓光,姜海鹏.高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方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6]西南林业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报告(第一版)[R].2017.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电子制作(2019年23期)2019-02-23 13:21:34
孪生支持向量机数学模型与应用综述
测控技术(2018年8期)2018-11-25 07:41:56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的LabVIEW仿真分析
电测与仪表(2015年2期)2015-04-09 11:29:00
两种泵功图量油方法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比较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2:51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
河南科技(2014年5期)2014-02-27 14:08:47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分析及MPPT控制仿真
电源技术(2014年9期)2014-02-27 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