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龙
摘 要:虽然我国城乡地区的教学环境存在现实差异,但是随着我国教育部对于公平教育的追求与重视,现阶段的农村地域也已经产生了丰富的先进思想,也如火如荼地组织了教育改革活动。其中,在现代教育领域,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及时调整师生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为此,便要切实落实分层教学法。本文将从确定三层学生结构、确定差异层次目标、设计分层专项作业三个角度来分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分层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地区;分层教学;实现方法
农村地区一直存在思想落后、师资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一刀切”教学问题十分普遍,教师、学生都存在过于依赖课堂互动的现实问题,也因此形成了“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会在课堂上统一讲解数学知识,并不重视学生差异,也因此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实现异步成长。如此,也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挫败感,使其渐渐丧失了学习自信。对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及时组织分层教学活动,尽量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去配置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个体认知规律,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一、确定三层学生结构
落实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前提便是要科学划分学生层次,由此才能确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客观面对个人数学认知水平,执行科学的数学学习计划。对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综合观察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结合习题检测、数学考试所呈现的应试结果去划分学生层次,为组织分层教学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为了科学推进分层教学活动,笔者会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微表情,也会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学习数学知识的具体行为,结合考试检测结果,则可将本班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缺乏行为自制力,且数学学习成果不甚理想,对数学学习也缺乏自信与兴趣的学生;第二层是指能够按部就班地通过课堂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且能及时内化简单知识,通过努力克服重难点学习障碍,在数学考试中应试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层是具有强烈的学习规划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在数学课上能够实现有效学习,且考试结果十分理想的学生。
二、确定差异层次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实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计划,使其自主调整个人状态,由此改善学生数学学习行为所确定的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漫无目的的低效学习行为,让学生合理分配个人精力,切实实现有效学习。为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便要根据学生分层结果去设计差异性的数学教学目标,确保各层学生均可及时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使其及时展现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由此营造优良的数学教学氛围,以便及时引导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心态。
就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通过丰富的学情分析确定了三层教学目标:针对第一层学生,笔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余数的产生,分析余数概念及其存在的意义;针对第二层学生,笔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竖式计算方法去分析有余数除法的笔算规律,掌握算法;针对第三层学生,笔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且要在应用题中自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能够准确判断余数、商的单位。如此,本班学生则可在层次分明、难度适中的目标驱动下参与课堂活动,切实提升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当然,面对生生差异,笔者也会及时组织培优辅潜课后辅导活动,尽量帮助落下来的学生追上去,使其以异步状态实现学习进步。
三、设计分层专项作业
数学作业一直都是实现减负提效教学改革任务的关键因素,且现在有教育研究证明,小学生每日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在2-3小时之间,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如此,也让许多小学生不堪重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分层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去设计数量不同、难度不同的专项作业,避免学生产生学习负担,同时也可及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各层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去设计层次化的专项作业,有序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其积累有效学习经验。
就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三层数学作业,分别对应三个层次的学生需求:基础层次的数学作业为: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計算任务;中等层次的数学作业为:完成需要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去解题的应用题;拓展层次的数学作业为:综合类竞赛题,学生需自主判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准确列出算式,此类题目并不局限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知识。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法可以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体需求,所以教师要综合判断学情特征,科学划分学生层次,由此设计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数学作业,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许芝丽.关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58.
[2]张志雄.三级分层教学与动态评价——谈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