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摘 要:多年来,国家教育革新的政策正在一步步落实,语文课程作为重点课程,也备受重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科,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分层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分层教学在广大教育者的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分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和广大教育同仁共同探索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分层教学;应用
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而写是最终的落脚点。而语文应用最广泛的地方,就体现在写作中,因此,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模式来帮助来强化中学语文写作教育,以及探讨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来进行探讨。
一、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之输出模式分层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就是说把学生按照接纳和输出水平进行等级判定,然后根据相应的等级,设计出适合该等级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达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而本次提出的分层方式,不能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定。用考试成绩来作为分层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语文学科的考试成绩是综合了学生的词汇储备量,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体现的是综合结果,所以不能作为写作教学之输出模式分层的标准。按照学生接纳和输出水平来判定等级,就可更合理的判定出学生的写作水平,清楚判断出学生的写作特点。因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接收的到的课堂内容都是相同的,甚至连课外读物都基本相似。所以在基本相同的接纳水平上,看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就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出学生写作能力的等级。然后根据相应的等级,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发挥出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
例如学生A本身写记叙文写的非常好,但是写议论文,却存在很大问题,那就可以把学生分为论文组,着重培养论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同理,在记叙文、说明文写作方面是短板的学生,也分成相应的小组,进行小组教学。每一个文章类型都可以选出一个优秀代表,安排他去其他小组分享写作经验和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内部的经验分享,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寫作积极性。
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之吸纳差异分层
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吸纳应用,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首先是成功的吸纳了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词汇积累量,才能完成完美输出。一旦储备量不足,谈何输出,就相当于老师上课,老师有知识储备,才能完成完美授课。学生的词汇储备和知识接收程度决定着输出的水平,也就是写作水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分层,然后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例如:把学生的语文成绩划分为3个等级,分为火箭组,超越组,和加油组三个小组,小组中火箭组的学生可以负责相互间的学习探讨,同时对他们的知识面进行扩展,超越组可以在强化现有知识储备量的前提下,根据情况进行拓展。而加油组则加强补充和帮助吸收现有知识。在分层教学实行的过程中,可以定时的进行比赛,根据比赛的结果,调整组别,写作水平进步快速的伙伴,可升级至更高的组。这样,不仅能鞭策学生学习,还能刺激学生的个人荣誉感,最终达成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目标。
三、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之个例针对性教学
每一种分层教学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当然不管是从输出还是接纳来做分层,总有一些学生是特殊存在,而在针对学生写作教学的分层教育模式下,也必须关注到个例情况,针对个例情况要专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个例用一句谚语来代替就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学生词汇储备量也很足,阅读理解也没有问题,唯独写作是短版。相信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所以在分层模式下一定要找出这类学生,进行特殊辅导。
例如:学生词汇储备以及语法应用都非常优秀,但写作是短版,这种学生大多数都是写作思路和逻辑上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教育者能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写作逻辑,然后再进行意境教学。可以要求这类学生尽可能的列详细写作大纲,根据大纲来写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最终达成提升写作技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班级中有两名学生是语文学困生,笔者对这两名学生多加关注,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有趣的方式激发其写作兴趣,用影视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是存在个体化差异的,所以在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过程中,不应该一条道路走到黑,可以适当的变换方式进行教学,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总有一个方法适合你,本文介绍了三种分层模式在提升中学生写作方面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提升写作技巧,也能帮助广大教育者解决一些问题。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值得广大教学者去探索,欢迎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霞.对初中语文作文分层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19-20.
[2]黄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