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芝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下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音乐文化。民族音乐蕴含着每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思想价值,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音乐教育则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途径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国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教材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能满足学生趣味性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丰富教材内容。在几千年的传承下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
(二)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民族文化都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音乐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些重要的作用。这些民族音乐是经过提炼的,是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且内容多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挚流露,是人民生活的生动反映。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解民族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满足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促进学生得综合发展。
(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北方的音乐大方、宽厚;南方的音乐细腻温柔、舒缓。民族音乐有多种形式,例如,民歌、民族舞蹈、民乐、戏曲等。通过音乐教学感受民族音乐的绚烂多彩,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兴趣[1]。
(五)提高学生爱国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民族文化
要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老师要掌握初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了解民族文化,在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明确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重要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环节[2]。例如,在学习《唱脸谱》时,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唱脸谱》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背景、旋律特征等,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有很大的不同,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比距离感更强。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如果在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学习,很可能感受不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提高教学趣味性,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老师可以在音乐实践教学中队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可以将民族音乐用现代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重视音乐地域性,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的地域性。首先,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让要注重地域性,这样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认同感[3]。其次,老师要积极弘扬音乐里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新疆之春》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四)学校要积极开展活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定期举办,民族音乐文化汇演、民族音乐文化讲座、参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等,例如傣族的孔雀舞、新疆的手鼓舞、苗族山歌等,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可以组建民族音乐文化乐队,将对民族音乐有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结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要传承好民族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春燕. 谈民族音乐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植入与推广[J]. 才智,2018(10):164.
[2]张莉忠.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J]. 北方音乐,2018,38(06):195.
[3]李梅芳. 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 北方音乐,2018,38(2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