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花
摘 要:在中职生所从事的工作中,无论是文职工作还是技术性工作,都离不开写作能力。然而中职生的写作水平低下,兴趣不高,导致了写作课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写作课教学的情况,提出了中职语文写作课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语言积累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从事到社会的一线工作中去,无论是见习期间还是第三年的实习,用人单位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怎么写计划和总结,甚至很多错别字。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难度较大,学生的學习兴趣、效率都偏低,中职语文老师对此深感压力。不仅是老师,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都头疼,把写作文当成负担,于是上课打瞌睡,课后抄袭作文,甚至不交作业,到了考试还会出现作文题空白现象,即使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也不高,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甚至没有分段和标点符号等各种问题。而学生平时要写个请假条也不会,或没有标题,或没有称呼,或没有落款。此外,还常常在作文中出现各种口头语言,如“哦、哇”之类的感叹词。种种表明,中职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
首先,在课文教学中积累语言。一篇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篇写作的范文,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每学好一篇课文就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背一背,抄一抄,并在写作时用一用。例如在教学各单元的课文时,对于课文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进行背诵,在写作文时提示学生用上学过的一些词语和句子,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饱满,告诉学生这些好词好句在文章里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让文章活起来。
其次,在与人交流中积累语言。中职生的性格都很开放,个性也很活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人,在与人的交流中积累语言。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要用心倾听,比如上课时同学的精彩发言,老师与同学的对话,课后同学之间的谈话,和家长的交流等等,在交流中及时捕捉别人闪光的语言,有些人的语言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要多与人沟通。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情境
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能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提升中职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在写作教学时可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通过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感触的情况下将其所感所想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励志方面的短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观看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够用写作的方式表达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继而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的能力。
三、小练笔帮助学生学会抒真情、写实感
中职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会有无法下笔的情况,而他们勉强写出来的作品,读来也往往让人感到无病呻吟。且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堆砌辞藻,滥用排比句等,使得行文更加混乱。另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可能更愿意去倾诉,去表达,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他们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这样他们便能够自由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小练笔的好处在于,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记录都是最真实而且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所以,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较为基本的小练笔的方式方法,以促使他们能够写出更多更好地文章出来。例如,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学校的变化,了解到春天的各种表现,并据此说写出小练笔。为了更贴近大自然,那么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并让他们进行小练笔。有同学这样写到:春天来了,大地变绿了,学校的柳树一天一个模样,昨天绿色并不起眼,今天却是满树的绿了,小草似乎也不甘示弱,拼命的挤出大地,我们就应该像小草一样,拼命努力……在写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感悟表述出来,这样便很好地积累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且这种真情实感的书写方式对于学生之后的写作也会有大的帮助,如此,便很好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与进步。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教学情境以及多让学生练笔,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切实的培养和提升,在体现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时代特性的基础上夯实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写作能力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兰.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107-108.
[2]荣晓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2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