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
【摘 要】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教授方法的不当,教师素质的原因等使这门饱含知识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填鸭式”课堂,于是枯燥、乏味就成了历史课堂的“代名词”,于是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如何让45分钟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成为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认真备课;活跃课堂;培养兴趣
下面根据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论一下自己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看法与观点;首先,就是如何很好地在45分钟之内传授给学生主要的知识点,那当然事先认真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浩如烟海的历史学科,更是对教师有着“严苛”的要求,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的历史课堂肯定会受到学生的赞许,相反照本宣科式的历史课堂也就不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或者不熟悉讲述内容的教师,又如何能够调动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更何谈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施证明,认真备课、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教师绝对是平常知识的积累和扎实备课的完美结合,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胡说八道”。课堂氛围调动的主要动力还是教师精心备课的结果,久远的历史要被没有任何阅历、没有任何感受的现代学生很好地接受,本身就是件难以处理的问题,假如没有辛苦的备课,没有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知识点,课堂就会变成“一滩死水”。
那如何备课才是可取之道?我的经验就是在教学之余,加强自身的再学习,在丰富自己大脑知识“存储量”的同时,从多角度、多思维、多侧面完善和充实课时知识点,将课时主要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标注在自己教案的显要位置,这样不管如何讲述,线条是明晰和清楚的。那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仅仅是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还远远不够,而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也就是在课堂要上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讲到汉高祖刘邦时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自己对刘邦之死的疑问: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身受剑伤,医生的诊断是,可以医治,可他自己很奇怪地放弃治疗,这是为何?在肯定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同时,就历史人物好坏评判的标准及其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无法解释的历史现象我也给予了详细阐释。
这样的课堂氛围,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及其动脑意识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接下来他就会去查阅大量的和汉朝开国皇帝、汉朝社会发展有关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在形成学生自己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作为教师也倍感喜悦,因为课堂的教师只是狭隘意义上的教师,而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是教师毕生追求的崇高境界,这就无形中为自己及其广大同仁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表述吸引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还要在更高和更深远意义上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一把开启学生心智之门的“金钥匙”。
另外,活跃课堂内容也是我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来孜孜追求并且力求做到完美的重要一点。中学生,尤其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或许很难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特性,作为历史教师又必须让他们学得懂,听明白,对每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尤其是各种多媒体手段极大丰富的今天,可以利用的资料丰富多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限制中将知识点明晰、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尤其是现代思维活跃的中学生,课堂设计的重要性就彰显无疑。比如讲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时,我在选择播放《春天的故事》这支乐曲的同时,也将一些视频资料根据课堂需要剪辑成一个教学辅助视频,以此还原那段在中国人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历史年代,课堂顿时显得异常活跃,学生们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重要知识点。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连带横向讲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装举;讲到唐朝的繁荣富强,可联系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同时可延伸到现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就会形成一个体系而非零散的碎片。并且这样学生也就在自己复习的同时将所有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同时期、同事件的横向比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当然要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就要懂得更丰富,课后的学习也是一个历史教师终身应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书、报、网络、电视,极大丰富的信息传播载体都是我平常学习和收集资料的平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新课改环境下被学生所认可的历史教师,长期不懈的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迎合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工作。唯有与时俱进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和活跃课堂氛围为目标,才能找到适合伴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
还有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我近年来进行历史授课时尤为强调之处,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课堂就是“大水漫灌”式的讲述方式,教师就像古代的说书人,而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只是图一时耳快,为数不多严重偏科者主动探究,这样就很难形成课堂互动的活跃氛围。在新课程改革模式“以人为本”的倡导下,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堂”,而非传统认识中课堂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比如讲到王安石变法,在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会选择播放一些影像资料,在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后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假如自己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王安石又该如何处理面临的诸多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历史长河中人物、事件,也增强和锤炼了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非储存在历史记载中的某个事件、某个人物。再比如讲到辛亥革命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学习后的认识和看法,自己动手撰写一些小剧本,将辛亥风云中那些沉睡在历史记载中的人物进行艺术化的演绎,这样的历史课堂还会有苦涩乏味的声音出现吗?
总体来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教学改革中利大于弊的可行性途径,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我相信通过长期的探究和改进,这个问题会得到一个被大家都认可的方式方法。
最后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的实际应用,历史课堂对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似乎也从一个“老夫子”的形象要重新塑造成一个精通现代先进设备和迎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师”。如在教授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时,可以利用现代影像剪辑一些与当时社会发展有关的人文趣事,强化重要知识点,当然一切的高科技手段只是辅助教学设备,如果过分依赖,就背弃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重点,“适度”地把握网络资源和历史教学主要内容,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度,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汪洋大海里掌握熟练引导学生的授课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方面,面臨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具备的各方面知识可能更加严苛,因为历史原本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那就要求我们穷其一生而精心钻研方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新的时代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在实施和完善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将历史学习作为一门陶冶性情,从而孜孜以求地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和合格中学生,这就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现实命题。
参考文献:
[1]姚平.浅析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及途径[J].初中历史教学,2007(8).
[2]彭刚.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陈新.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J].学术研究,2005(1).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