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碧
摘 要: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导致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厌烦的情绪。因此要想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乐趣与成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要积极将体育游戏妙用在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游戏;课堂教学
一、引言
体育游戏的妙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体育游戏本身具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场地器材简单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体育游戏的分类以及特点
(一)分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可以分为很多种种类。按照最基本的人体活动能力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跳高类、长跑短跑类、起跳类;按照课程结构可以分为集中注意力类、热身运动类;按照提高身体素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耐力类、力量类等。
(二)特点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有意识的集体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不同体育游戏的重点和价值也有所不同,一些体育游戏将掌握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目标,一些体育游戏将体力和智力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一些体育游戏将提高学生身心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能够促使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妙用措施
(一)在课前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在体育课程教学之前,都会有一段准备活动时间。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突然运动而导致岔气或者受伤,因此才进行准备活动。传统的准备活动就是慢跑,很多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发运动参与兴趣,因此对整堂体育课都提不起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体育游戏妙用到课前准备活动中,不仅放松身心,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为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大渔网的游戏。将画好的场地作为游戏用的鱼塘,从游戏中选出一名学生作为捕鱼人,其余学生分散在鱼塘中。游戏开始,捕鱼人开始捕鱼,被捉住的学生作为捕鱼人与第一个捕鱼人手拉手进行捕鱼。被围住的学生就会变成捕鱼人,手拉手组成更大的渔网。直到把所有的鱼全部捕完,或者剩下少数的鱼为止。这样不仅缩小了准备活动场地,还可以达到准备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在基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部分体育教师在基础技能教学中,都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法。不仅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还无法促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体育基础技能。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适当地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不过教师必须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运动基础,进而展开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技能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侧跑教学中,就可以将体育游戏分为四个等级,促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逐渐掌握运动技能,逐渐得到提高。如第一步为螃蟹走路,让学生横向走步或者滑步。第二步为横行霸道,让学生进行侧步跑。第三步为Z字特工队,让学生两两合作,沿着Z字跑步前进,将球放入终点。第四步为过街老鼠,将学生分为六到十人一组,每次两组同时进行游戏。
(三)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
在体育课堂快结束时,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通过体育游戏的妙用,不仅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还能够促使学生的大脑和肌体都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在体育游戏的运用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创编一些新颖的体育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妙用体会
将体育游戏妙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構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游戏经常属于一种非常有趣并且丰富的形式出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体育游戏,还能拉近师生之間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是学生的“良师”,是教师的“益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游戏的妙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体育动作练习变得津津有味,将一个看似沉闷的项目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广泛收集体育游戏素材,将体育游戏妙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宁.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妙用体会[J].语文课内外,2018(21):125.
[2]陈颖.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妙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190.
[3]马东文.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