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探析

2019-09-10 07:22张屏
高考·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张屏

摘 要: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在高中阶段开展基于能力导向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厘清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定义、结构及特征,亦可通过“明确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学习情境,涵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构建能力培养体系”三层渐进的路径,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学科能力;历史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培育和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开展能力导向的历史教学活动。何谓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学者叶小兵把它界定为“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据此,笔者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是历史学习者在完成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建构的具有历史特性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基于能力导向的历史教学活动,是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场景中,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实践能力导向的教学活动?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尝试探讨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學习是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到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只要他思考的是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创新。”从本质而言,教育是人的对自身价值体系完善建构的实践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尊重主体,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根据其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寻找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正如皮亚杰所说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学习者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索、探究、创新,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解读历史,释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笔者运用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相继演示了“东欧剧变的雪崩之势、克里姆林宫国旗的升降以及1991年戈尔巴乔夫的演说”,让学生在强烈色彩与丰富画面的刺激下,在立体的视听感受和动态的信息展示中纵观这段历史,进而讨论回答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方式及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使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显然,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与创新欲望,创新思维能力方能得以形成。

二、创设学习情境,涵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没有什么比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更重要了。”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涵养需要创设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问题是激活历史知识的法门,历史学习应该要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打破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认识,将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问题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学习研究,把握其核心要义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中心、有梯度、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链”,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例如讲《向“距离”挑战》内容时,可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它有什么新特点?为什么说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刃剑”,谈谈我国应如何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横发展,达到源于教材知识,又超越教材认识的目的。

2创设争鸣情境,深化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对问题的辩证式探讨对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帮助,有助于改变社会上饱受争议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格局。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留给学习者足够的思维空间。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笔者曾组织了一堂主题为“康熙皇帝的功过是非”的辩论课。由于课堂气氛自由开放,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的相互启发,历史信息的频繁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互相进行“头脑风暴”,思维被不断的激活。多数学生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角度肯定了康熙的功绩,认为他是一代明君,“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但有些学生认为康熙皇帝与同时代的法王路易十四、沙皇彼得一世相比,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依然重农抑商、闭关自守,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抑制民主思想的萌芽,为近代中国的落伍受辱埋下了种子;甚至有的学生从学科联系的角度,很有见地认为康熙缺乏环保意识,在位期间出现的农耕经济繁荣是以过度开垦、围湖造田为手段的,其结果造成了森林大面积消失,物种减少乃至灭绝,水土流失加重,为后代君王树立了不好的榜样。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深化了历史思维,而且初步掌握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方法。

(3)创设联想情境,拓展思维。联想是指由于特定的人、事或现象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事或现象,进而受到新的启迪,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联想因素,找准切入点。例如讲授洋务运动时,笔者要求学生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进而拓展联想同一时期的世界大事(德意统一、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等)。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是强国之路的前提,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亚洲范围内,只有日本敢于开天下之先河,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由于没有进行政体的改革,加上政治、经济、阶级状况与日本的差异,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继续落伍于世界。这样的联想,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和根源,也有助于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加深学生对当前中国体制改革与提高综合国力的理解和认识。

三、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构建能力培养体系

当今互联网时代,历史知识本身呈现出碎片化。从课堂到校园,从校园到整个社会,都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场所。高中历史教学应实施课内打基础和课外谋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课余教学活动中架起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构建一个囊括课内课余的能力培养体系。

1举办“历史上的今天”新闻发布会。活动前布置学生收集整合历史资料,进行要点式编写;活动中请小组发言人分别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简要介绍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并接受同学的现场提问;活动完毕教师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种模仿新闻发言人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历史的纵横联系,有助于提高历史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倡导体验式学习活动。设置场景,引导学生“介入历史”,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为更好把握70年来“扑朔迷离”“风雨兼程”的中美关系,促进学生对中美外交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打破常规,鼓励学生模拟扮演不同时期的中美高层领导人,对不同阶段的中美双边关系分别进行畅谈。若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准备材料、图片,锤炼“领导人”的语言,选择背景音乐,制作演示文稿。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提高了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判断力和预见力。

(3)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什么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化企业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科技与生产如何相结合才能推动经济创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分别走访当地企业,进行口述访谈。要求学生认真听取讲解,請教工人师傅或企业管理员,根据参观感悟和收集查阅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如此设计,学生不但理解并深化了书本知识,也促进了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智能水平及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把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把传授历史知识与启迪创新思维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常规训练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2]叶小兵.关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J],历史研究,1996(03).

[3]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8(03).

[4]皮亚杰(JeanPiaget)、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52页.

5)杰罗姆·布鲁纳,姚梅林,郭安译.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6)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8(3).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