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转译与教学创生

2019-09-10 07:22刘飞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教材课程内容

摘要:语文课程内容是宏观的、笼统的,而语文教学内容却需是明确的、清晰的。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教材内容的编选依据,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转译载体。根据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表述和新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呈现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活动设计,这不仅是语文教学专业化的自觉选择,也是贯彻与落实新一轮语文课改理念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材 学习任务群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19年秋季,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6省(市)开始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新课标是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新教材是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关键性脚本。因此,依据新课标(课程内容),利用新教材(教材内容),设计新教学(教学内容),理应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自觉选择。下面,我以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活动设计,以期实现从“语文课程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转换和意义生成。

一、语文新课标的内容特点与体系规划

新課标提出了很多概念,如“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学业质量水平”等。其中,“学习任务群”是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形态的全新规划与结构体系的全新构建。

(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特点

何为“学习任务群”?首先,从新课标的阐释来看,“学习任务群”由“任务导向下的若干个学习项目”组成,是整合了学习所需的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追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的一种学习载体。其次,从课标组专家的解读来看,“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基于真实情境,整合诸多语文要素,以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组织形式。最后,从概念的词素构成来看,“学习任务群”重在对“学生学习”的强调,重在对“任务驱动”的考量,重在对“内容群组”的设计,即“学习任务群”是一种学生本位下的,主要以任务驱动的,经过重组与群聚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群”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对其核心要点或基本特点的把握,大体有如下三点共识:

第一,“学习任务群”突出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素养化。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不仅扭转了唯知识、趋技能的教学取向,还提出了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基于单篇课文的语文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而“学习任务群”的问题性、任务性、情境性、综合性等自带属性决定了任务群学习在目标指向上一定是语文核心素养化的,一定是紧密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来设计与实施的。

第二,“学习任务群”强调了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性。此处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单元选文与运用范例,还可以引入其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素材资源;也不再囿于已有的类似语体或文体的单元组织形式,而是追求不同语篇类型的组合与融汇;更不会固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的线性安排,而是希冀形成一种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样态。

第三,“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如果说“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主要载体,那么完全可以将“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性直接决定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这也是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基本学习活动类型的原因所在。

(二)“学习任务群”的体系规划

新课标主要是根据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和高中生多读、多写、多思、多悟的语文学习规律来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主题多元,内容丰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根据其具体布局及相应学分设置,有如下三点认识或总结:

第一,三类课程在学习目标方面应有层级区分。必修课程旨在强化语文基础性学习,面向所有高中生,为其后续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学习夯实根基;选择性必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较必修课程而言,学习内容开始聚焦,学习难度有所提升;选修课程旨在为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学习提供空间保障,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较之于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开始由“面”的广度转向“点”的深度。另外,根据新课标“学业质量”部分的表述,必修课程对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应高校招生录取考试,选修课程属于拓展、延伸内容,不在考核评价范围之内。

第二,三类课程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有所区别。必修课程安排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安排9个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3个任务群为三类课程所共有,但只在必修课程部分设置学分,专门进行学习,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主要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中。同一任务群出现于不同课程中,应有所区别,如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在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方面,后者较前者应有所提高和深化。另外,每个任务群都有其独担之任,因此要根据不同任务群的不同功能定位和目标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第三,三类课程所设学分与匹配课时截然不同。三类课程一共安排了26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个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个学分、选修课程12个学分(不需要全部修习,可自由选择),每0.5个学分对应9个课时成为1个单元。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占比最大,达2.5个学分,需要45课时来完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占比较小的是“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都是0.5个学分,分别需要9个课时完成。

总之,新课标中的18个“学习任务群”在布局上有严密的结构体系;在课程筹划方面,既照顾到了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又体现了学习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结合。只有真正明白“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与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基于“学习任务群”使用教材和实施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把握好不同课程专属任务群的区别与联系,又要处理好不同课程共有任务群的衔接与统整。

二、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内容呈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和审查,进而在全国试点省(市)统一使用的新教材。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参照和主要的资源凭借,新教材不仅需要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还要彰显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下面,结合新教材尤其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分析,初步解读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体例和特点。

(一)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及主要特点

1.新教材的编写体例。

目前新教材全套共有五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8个单元,覆盖必修课程所对应的7个“学习任务群”,一般安排在高一学习;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三册,每册4个单元,覆盖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对应的9个“学习任务群”,一般安排在高二学习。另外,独立编制4个“古诗词诵读”板块,分别安排于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在28个单元中,有22个单元是以选文体例编排的,另外还有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和4个专题类活动单元(涉及的“学习任务群”有“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按照选文体例编排的单元,基本由单元导语、选文系统、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四部分组成。单元导语一般包括2—3段话,简明扼要地陈述单元人文主题、选文情况以及核心学习任务。选文系统(单元内的选文)一般以“课”的形式来统领,每单元有2—4课,每课下面有1—3篇文章不等,即每课由单篇或多篇文章构成。“课”的划分主要依据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的内容特点来组合编排,践行的是“群文阅读”思想。学习提示设置在“课”后面,一般都是有关选文写作背景或阅读突破口的提示,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明确学习方法策略的作用。单元学习任务在单元的最后,是种结构化设置,一般包括3—4个学习活动。其中,第一个学习活动和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往往分别指向单元人文主题和写作任务,中间的1—2个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选文内容来设置,意在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

2.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首先,依据新课标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要求,新教材延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思路:一方面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核心,具体细化出“青春”“生命”“文明”等多个主题;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类型所属“学习任务群”及其相应学分要求来分解并设置学习专题。前者成为聚合选文的依据,决定这个单元需要匹配什么样的文本;后者成为单元构成的“尺码”,决定这个任务群需要设置多少个单元。如“文学阅读与写作”是2.5个学分,相应需要分解并设置5个学习专题(单元),新教材分别在必修上册的第一、三、七单元和必修下册的第二、六单元予以呈现,其单元主题分别是“青春激扬”“生命的诗意”“自然情怀”“良知与悲悯”“观察与批判”。单元选文文体也有讲究,分别对应的是“现代诗歌或小说、古代诗词、经典散文、戏曲、经典小说”。可以说,新教材组元线索不仅明确,而且科学有序。

其次,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传承中外多种优秀文化。新教材基于“文质兼美”的标准共选文本136篇,其中古代诗文67篇(古诗33篇,古文34篇),占比高达49.3%,充分体现新教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青睐。此外,还有体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其他民族与地区优秀文化的文章被收录。综观新教材,其所涉语篇类型从诸子散文到两汉论文,从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从新闻到杂感,几乎涵盖了历来语文课程所涉及的语体和文体。可以说,新教材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与文本样式。

最后,强化“以人为本”的教改理念,突出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新教材一改以往“一课一练”的布局,代之以“单元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这既避免了以往教材的单篇孤立教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也能有效帮助教师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与学生的用”的联动一致。尤其是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任务”更能体现这一点,在写作主题和写作文体的要求上,尽量与单元整体保持一致。除了整篇写作,学习任务中还有札记、推荐书、调查报告、学习卡片等书面表达训练,以及文本鉴赏、交流讨论、思考探究等问题,旨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贯彻落实,实现寓知识于情境、寓任务于过程的教学。

(二)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内容呈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特点,下面重点聚焦并精要梳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

1.单元导语。

本单元导语共有3段话: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來,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意义指向分别为:

(1)确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2)交代了本单元的选文情况,文章数量是7篇,文体是诗歌和小说,内容是有关“青春”的体验和思考。(3)表明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赏析作品;学写诗歌。

2.课文及学习提示。

第1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品味意象和意境;反复诵读,体会炼字选词的妙处;补充阅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感受他们的情怀。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与形式特征。《红烛》的学习提示:借助“红烛”意象体会诗歌主旨;欣赏诗歌时关注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与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峨日朵雪峰之侧》(自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发挥想象,体味“雪峰”等意象营造的氛围,感受诗歌蕴含的内涵。《致云雀》(自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总结:学习本组诗,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3课——《百合花》的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细节描写;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哦,香雪》(自读课文)的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其中的诗情画意。

3.单元学习任务。

(1)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通过阅读欣赏,围绕“青春的价值”话题展开讨论。

(2)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①任选一首诗歌,从作品中的“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品味其激发的情思,进而总结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②结合《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和《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感受词作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欣赏这首词,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交流。③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表达对诗作的理解,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3)联系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百合花》和《哦,香雪》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4)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围绕“青春岁月”这个主题写一首诗;汇总全班同学诗作并编辑成册,以作纪念(后附“学写诗歌”知识卡片)。

三、语文新教学的内容确定与活动设计

既然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那么,当我们拿到新教材,面对一个陌生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整体分析这个单元的选文特点及其学习任务要求;其次,考虑这个单元的任务群归属,并厘清该任务群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要求;再次,根据“教材分析”与“课标分析”确定这一单元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形成教学方案。当然,在具体的转译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教学条件等因素。为了方便理解,整个设计流程见图1。

下面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依照图1进行分析设计,以明确从“语文课程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转译思路与创生途径。

(一)语文教材内容的梳理

依据上文所述,梳理如下:

1.从“青春”主题和“选文”内容判断,本单元应归属必修课程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并且是该任务群五个学习专题中的第一个。另从文体角度来看,本单元聚焦诗歌和小说两种文体。

2.从“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判断,本单元学习内容聚焦两个维度。一是指向“人文主题”的,即领会并思考青春的价值。具体包括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豪迈胸襟,体会时代先锋勇于创造新生活的狂飙突进精神,理解革命志士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献身的英雄气概,品味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浪漫情怀等。二是指向“学习任务群”的,即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学习诗歌和小说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习运用知人论世和联系特定历史背景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掌握小说的叙事角度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不同风格的文学表达及其抒情的别样特点,学习诗歌朗读技巧和小说评点式读书方法,尝试撰写诗歌并学习编辑诗集等。当然,这两个维度的学习内容更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

3.除了7篇选文外,本单元还指明了部分拓展阅读材料,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阅读材料,如有关诗歌朗读指导、诗歌意象和意境、小说叙事类型、诗歌创作、图书编辑等方面的文章或论著,促进学生理解,引发深度学习,并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让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多元。这也是新课标的期待和方向。

(二)语文课程内容的分析

聚焦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相关表述,分析如下:

1.价值定位方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和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文化审美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学习目标与内容方面:結合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精读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语言表达风格,把握主旨内涵,理解创作意图;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其创作规律,发现并体会作者独到的艺术视角;通过阅读捕捉灵感,养成批注和笔记的习惯,尝试运用不同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如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等)进行写作,并与他人分享、交流,积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经验。

3.教学提示方面:设置情境,运用专题、比较等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鉴赏、品评、交流的兴趣;结合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和写作;做好问题设计和课时规划,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自主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等。

(三)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分析,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基于“青春”这个话题情境,阅读本单元7篇选文(其中精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和拓展性文本,结合时代背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主旨思想),重点把握不同时代年轻人的不同青春情怀。

2.运用朗读赏析的方法,梳理并归类各篇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体会其所传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揣摩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作用和确切含义。

3.运用细读批注的方法,理解两篇小说的不同叙事角度,把握短篇小说的抒情特点,重点品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和细节描写。

4.比较并思考诗歌和小说在表达功能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体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5.围绕“青春岁月”这个主题,借助选文学习中的灵感和思考,尝试撰写一篇诗歌,并在班级或学校层面交流分享。

(四)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依据“教学内容”,拟设计以下三个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阅读与梳理(2课时,指向教学内容1)。

1.请在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材料(选文和拓展性文本)的过程中,完成表1。此部分任务需要学生预习时就着手解决。表1

学习材料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内容或

情节概述体现了一种什么

样的青春情怀表达了一种什么

样的主题思想《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拓展性文本2.阅读完所有的学习材料后思考: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有何不同特点?你从他们身上受到什么启发?或者你对“青春”这个话题有何新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触发或点燃你对生命、成长、责任、信念、时代精神等话题的思考?可以围绕其中一点写一篇杂感或随笔,字数不少于500字。

学习活动二:鉴赏与探究(5课时)。

1.诗歌学习(2课时,指向教学内容2)。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请学生任选一首诗歌自由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风格。教师相机给予朗读指导,然后每组推荐一位代表或全组合作登台朗诵,并简述选择该诗进行朗读的原因(即撰写简单的推荐语)。

(2)诗歌语言是极具情境化的,通过“意象”营造情境是诗人惯用的手法。仔细阅读《沁园春·长沙》,梳理其行文脉络(上阕重点写景,下阕重点抒情,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受其整体情境(丰盈深邃),重点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及其表达效果。教师带领学生示例分析,后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分析。

(3)仔细阅读现代组诗,梳理诗作中的典型意象,并围绕“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思”两个角度展开赏析,完成表2。

(4)比较五首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各自不同的表达风格。

2.小说学习(2课时,指向教学内容3)。

(1)《百合花》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感受两篇小说不同的叙事视角之间的差异及其表达效果(教师需要补充有关小说叙事视角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可在组内或班上展开交流和讨论。

(2)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细读两篇小说,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概括其性格特点,分析其塑造手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完成表3。

(3)课下选做其一:①《百合花》中没有直接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第一次见面,结合人物性格,展开想象补写这个留白,不少于300字。②《哦,香雪》是一篇超过7000字的自读课文,请以第一人称视角缩减并转述这个故事,保留基本情节,符合原作情感,字数控制在5000以内。

(4)没有细节就没有故事,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凸显人物形象,还能加深读者印象,提高作品的可读性。两篇小说中分别有多处细节描写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被刮破的衣服、《哦,香雪》中的铅笔盒等,请尝试找出更多细节描写,并评析这种写作手法的主要作用,总结这种写作手法的一般运用规律。

3.比较赏析(1课时,指向教学内容4)。

(1)课后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与《百合花》《哦,香雪》同名电影,感受并分析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在艺术效果上有何不同之处?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整理成札记,在班上交流讨论。

(2)比较分析诗歌和小说这两种文体不同的表达特色以及鉴赏的不同方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形成一定的阅读经验。有余力者甚至可以撰写研究论文。

学习活动三:表达与展示(2课时,指向教学内容5)。

(1)课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围绕“青春岁月”创作一首现代诗,着重思考诗歌意象的选择与语言的锤炼。然后课上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修改完善后呈交,最后统一编辑成册(要注意“诗集”的栏目设计、编排顺序、呈现形式等)。

(2)由班委会牵头组织“诗意青春”朗诵会,课下准备,课上展示。围绕“青春”主题,依据“现代诗歌”文体自选篇目,可以是本单元所学篇目,也可以是精挑细选的中外经典名篇,还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朗诵形式自由,可以是独诵、合诵、分声部朗诵,甚至是配乐诗朗诵;活动过程需要多途径记录,如拍照、录像等,活动成果以配图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美篇等媒介传播,收获与他人分享的喜悦。

以上即是針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基于“大单元”的整体设计思维,让“阅读与梳理—鉴赏与探究—表达与展示”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或学习经历;第二,聚焦“大概念”的学习目标导向,每一项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指向“领会思考青春的价值”和“学习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两个主题;第三,坚持“一致性”的教学过程考量,从新课标、新教材到新教学,从学习目标(学业标准)、学习内容到学习活动,从教、学到用,始终连贯一致,尽可能地降低“应然课程”(课程标准规定的)与“实然课程”(师生创生实践的)之间的落差。

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语文新教学,其优势明显,比如学习内容的结构化以及学习过程的情境化和任务化程度明显增强;但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诸多困难,如对新课标理念的模糊不清,对新教材体例的模棱两可,对新教学设计的一知半解,进而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窘象。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活动设计问题的思考,是在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专业性求索的新举措,我们祈盼更多同仁参与到构筑语文学科大厦的队伍中来。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历案’编制与运用研究”(编号:2019SJA1631)和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研究”(编号:2019JY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布局、特点与实施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

[2]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

[3] 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亮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9(25).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语文教材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