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统编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编排体系

2019-09-10 07:22季慧敏
关键词:书面语言课后练习语感

季慧敏

摘要: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是呈体系的,即反复呈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注重词语的课内外积累,关注句子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挖掘、整体观照、重视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统编教材书面语言训练

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书面语言训练平台,如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本文试对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的编排体系进行梳理,并给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编排体系

(一)反复呈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

翻阅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朗读课文的课后练习。朗读要求呈现低标准、多循环的特征。“低标准”体现为大部分课后练习对于朗读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要求“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要求“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4课《小蜗牛》要求“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一年级下册出现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等要求。二年级上册第19课《雾在哪里》要求 “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第20课《雪孩子》和第23课《纸船和风筝》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直到二年级下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才开始要求“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课《沙滩上的童话》要求“注意读好对话”,第13课《画杨桃》要求“注意对话的语气”,第14课《小马过河》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第19课《大象的耳朵》要求“注意读好问句”,第23课《祖先的摇篮》要求“注意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这样的朗读要求旨在让学生愉快地读起来,爱上朗读这一学习方式。“多循环”则体现为“读好对话、读好长句、读好感叹句、问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在课后练习中反复出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训练规律。

当然,对于经典的语言材料,仅有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背诵。低年级四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中,一年级上册有11篇,一年级下册有7篇,二年级上册有9篇,二年级下册有4篇。再加上《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会形成一定的书面语言储备。

(二)注重词语的课内外积累

梳理教材,笔者还发现,很多课后练习中有“读一读,记一记”的训练,所涉词语都与课文内容相关。有从课文中摘录的,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第7课《大小多少》中出现的“一头牛、一只猫、一群鸭子、一颗枣、一个桃、一堆杏子”;也有从课内生字拓展出来的,如二年级下册第13课《画杨桃》中出现的“靠近、依靠、可靠、注视、仰视、视而不见、抢先、抢救、抢夺、喜悦、愉悦、赏心悦目”。这些词语都是新词,其中有些字还是生字,如《画杨桃》一课“读一读,记一记”中的“仰、夺、愉”都是第一次出现。学生通过此项练习能够有效扩大识字量。

有些“读一读,记一记”中除了词语,还涉及词组。这些词组有的源自课文,如一年級下册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中的“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还有根据课文重新创编的词组,如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1课《神州谣》中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巍巍中华、民族团结、世界大同、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除了“读一读,记一记”外,课后练习还有“读一读,说一说”。如一年级上册第11课《项链》就有“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说得多”的课后练习。该练习通过图示,启发学生除了可以说课文中的“金色的项链”外,还可以说“金色的太阳”“金色的麦穗”等。“雪白的”“快活的”也可以形容很多事物,学生在练习中可以将“金色的、雪白的、快活的”这三个形容词内化为能灵活运用的“活”的词语。类似的练习还有一年级下册第6课《树和喜鹊》的“读一读,记一记”,气泡图中提示“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我还能说几个”,这也为学生拓展了语言空间,促其举一反三。

此外,教材还在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中用卡片的形式展示一些课内外积累的词句,意在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词句,并养成定期交流的习惯。

(三)关注句子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融通字、词、句是统编教材的训练逻辑。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练习的“读一读,比一比”,意在启发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比较,体会“偷偷地”“飞快地”两个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到了第13课《荷叶圆圆》,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模仿文中的例句,用词语准确描摹苹果的形状、颜色;第18课《小猴子下山》,则是要求学生通过“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进行造句练习。

除了关注句子中词语的运用外,教材还关注不同句式的训练。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的“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要求学生练习总分关系的句式;二年级下册第3课《开满鲜花的小路》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什么”的句式训练。因为有加点、插图和例句的提示,学生练习的难度并不大。

此外,课后练习中还用“读一读,注意句子的不同语气”(反问句)、“读一读,抄写每组的第2个句子”(抄写的是描写更为细致的句子)、“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句子抄写下来”(描写风景的句子)等方式,提示学生注意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细致描写的表达作用、描写风景时突出画面感。这样的练习,虽然没有明确训练内容,却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注意句子表达的多样性。

(四)循序渐进地搭建讲故事的支架

低年级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课后有大量的“讲故事”练习。为帮助学生完成练习,教材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建了支架。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是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16课《一分钟》的课后练习。看上去只是让学生补充句子,但因为有“根据课文内容”的要求,所以,学生要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整体把握。这样,练习要求就不仅是补充句子,而是概括课文梗概,为讲故事做准备。第二次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练习用问答的方式提示学生思考:“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如果学生结合插图把上述问题回答清楚,就能把故事大概说明白了。

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学生“讲故事”,出现在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这一练习用几幅图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同时提示学生故事的线索,这些线索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教材中,像这样利用一些支架辅助讲故事的练习还有很多。如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要求学生“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从给图片排序,到给内容排序,这是由图到文、由形象到抽象的训练升格。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中要求“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练习提供了“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这4种泼水节必须使用到的物品,并将其作为关键词,同时也提示了过泼水节的顺序。有了这些词语的辅助,学生就能把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过程叙述清楚。还有二年级下册第20课《蜘蛛开店》中的“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第22课《小毛虫》中的“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第25课《羿射九日》中的“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在一个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学生逐渐将文本中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几点教学建议

基于对教材的梳理,笔者认为,教师在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挖掘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编排方式。但是这一特点在低年级教材中表现得比较含蓄,特别是各种“语文要素”,如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话、口语训练等,被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并体现在每篇课文的习题设计、气泡图及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由于低年级教材尚没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加以提示,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做好训练点的整理和提炼工作,探究其中的语文要素及其前后训练的逻辑关系,寻找其规律。如,同样是词语的积累,一、二年级的要求有什么不同,训练的梯度是怎样的。对于朗读、讲故事等训练点亦如此。教师可以将训练点整理成一份表格,从而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中书面语言训练的纵向联系。

(二)整体观照

深入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训练逻辑线后,教师应当对教学做整体观照——任何一个训练点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训练点的前后必然有着“前因和后果”。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四季》的“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个练习的难度是很大的。首先,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后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他们还没有学习语言句式,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其次,仿照的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既有季节典型事物,又有拟人的表达手法,模仿时需要关注的点比较多,学生难以兼顾。但是,教材在紧接其后的《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练习“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四个季节以及各种事物的名称,两个气泡圖里还提示了语言结构:“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笔者认为,这两道练习可以放在一起训练,互相提示和补充。

(三)重视语感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提出:“我认为语感训练是文学语言训练中最为关键的。而所谓的语感,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训练起步时期,刚刚开始学习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在此阶段尤为关键。吕叔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因此,低年级学生语感的形成需要在大量反复的语言实践中积累。统编教材强调朗读、默读、诵读,意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愉快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有些诗文要求诵读,当熟读成诵时,这些规范的书面语言便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此外,《语文园地》中大量的“日积月累”内容来自于传统文化、民间谚语、经史子集、古诗文,要求学生不求甚解地读背,再加上“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的内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当阅读成为习惯,当语感深入骨髓,书面语言表达便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J].文字改革,1963(4).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课后练习语感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